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流淌在岁月里的幸福歌

发布时间:2025-09-13 作者:嘎娃白玛 丹增朗赛 来源:西藏日报


图①:28岁的次仁卓玛在河南进修时留影。(由受访者提供)图②:79岁的次仁卓玛在拉萨新居留影。本报记者 嘎娃白玛 丹增朗赛 摄

今年79岁的次仁卓玛坐在拉萨新居的沙发上,阳光透过窗户在她银白的发间流淌,她的目光里盛着大半生的故事,那些与时代一同向前的日子,如今都酿成了岁月的甜。

次仁卓玛是山南市措美县人。年轻时,她被县里选中赴自治区人民医院学习化验技术,结业后又在错那县(现错那市)人民医院历练两年;直到1965年,次仁卓玛被调至山南地区(现山南市)人民医院化验室,这一留便是37年。

初到医院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细菌培养靠煤油灯和煤油炉子,电力到午夜便会停止供应,白大褂上的煤油味,成了那段时光独特的味道。后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带着新设备、新方法接力而来,像春风拂过冻土,而本地的医务工作者们也攥着一股劲,跟着学、照着干,让新技术在高原扎下根,医院的医疗环境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6年,次仁卓玛的大女儿尼玛卓玛也穿上了医院工作服,在收费室岗位上见证着另一种变迁:早年收费全靠手工记账,药价得像背书般记在心里;如今电脑系统一键操作,药价、账单一目了然,收费口再无拥挤的窘迫。

2020年,山南市人民医院从旧址迁到新区,亮堂堂的新楼拔地而起,先进设备一应俱全,各科室人才济济,问诊、治疗高效有序,处处透着现代医疗的专业与便捷。

次仁卓玛的外孙女其美玉珍,是被新时代的风托着长大的。小学毕业后,她远赴区外求学,初中四年未曾归家。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家乡变迁让她难忘:曾经的路拓宽了许多,母校操场铺着崭新塑胶,教室里的电子屏清晰明亮。如今其美玉珍成为一名教师,与同校毕业的丈夫次仁多吉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退休后的次仁卓玛,曾是退休党支部里最活跃的一名,锅庄舞步踩着节拍,合唱声里裹着岁月的醇厚。2024年,为照看孙辈,次仁卓玛一家搬到了拉萨,虽少了集体活动的热闹,却多了曾外孙女蹒跚扑进怀里的柔软。

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次仁卓玛眼里的光和当年煤油灯下的期盼重叠,“日子就像雅砻河,越流越宽,越淌越暖。”次仁卓玛的故事里,藏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更藏着家乡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