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革命刊物,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曾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良师益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今年是《新青年》创刊110周年。
1、寄希望于新青年来拯救中国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此时,辛亥革命虽已推翻封建帝制,但民主共和并没有真正实现,内有袁世凯图谋复辟,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陈独秀清醒地意识到,纯粹的政治革命已难见成效,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遂决定创办杂志,以启蒙为刃向旧文化宣战。
陈独秀经好友汪孟邹介绍,委托群益书社的陈子佩、陈子寿两兄弟承担杂志的印刷发行。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诞生,陈独秀出任主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这份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文化发起系统性批判,并热情赞扬青年一代,寄希望于新青年来拯救中国。《青年杂志》一时间声名鹊起,但因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创办的杂志刊名雷同,故自1916年9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2、跃升为思想界明珠
1917年,蔡元培力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不久编辑部将志同道合的钱玄同、刘半农等吸收进去,又陆续增加归国的胡适、鲁迅、周作人、李大钊等人,形成了强大的同人团体。自1918年第四卷第一号起,《新青年》由一人主编刊物转为多人负责编撰的同人刊物,《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中心。
这一时期,《新青年》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不久,全国学校逐渐改用白话文,文言文淡出历史舞台。《新青年》还推出多个专号:如“易卜生专号”介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引发关于个性解放的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许多国人第一次接触了解到马克思主义。
据当时北大学生后来回忆,刊物每期出版后,在学校很快销售一空。另外《新青年》还被各地读者争相订阅,大批青年甚至老一代知识分子都受其影响。毛泽东、周恩来、杨昌济等都受到洗礼。在《新青年》的积极倡导和带动下,各地进步团体与报刊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青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界明珠。
3、党的刊物,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逐渐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新青年》政治色彩日益明显。1920年初,陈独秀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新青年》编辑事务随之移至上海。5月,《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推出“劳动节纪念号”,篇幅达400页,是平时页数的四倍多,内容大量关注工人问题,这标志着办刊重点的转变。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9月,自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成为中共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开始大量刊载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两年间发表相关主题文章百余篇。同时,刊物脱离群益书社自办发行,成立新青年社,总发行所由安庆人苏新甫负责。杂志更换全新封面,图案中以两只相握的大手为主体,以地球为背景,象征着中国与苏联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结,传递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声。
北京同人为此曾致信陈独秀,表示《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建议改变内容方向或停办,但未被其采纳。这一转变最终导致原有同人团体分裂。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平均年龄仅28岁,绝大多数是受《新青年》启蒙的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毛泽东后来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肯定道:那个时代被《新青年》和五四运动惊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加入了共产党,可以说是他们结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1921年初,新青年社遭租界法国巡捕房查封,不得不迁往广州。翌年7月,因为内部分歧、经费等问题,《新青年》暂时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编,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最终于1926年7月停刊,但之后仍有再版。
《新青年》不仅是中国现代期刊史上的里程碑,更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其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文化革新、文学革命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唤起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