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次旦旺姆教幼儿园小朋友做蛋挞。拉萨融媒记者 李从芳 摄
在柳梧新区第三幼儿园,有一位名叫次旦旺姆的年轻教师。她从非幼教专业的“门外汉”,凭借着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优秀教师,并进一步成长为统筹教学的教务主任,在幼教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2014年7月,次旦旺姆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出于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她毅然放弃了本专业,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然而,由于并非专业出身,刚参加工作时,次旦旺姆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专业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差距。我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也不了解他们的一些小心思。”次旦旺姆回忆道,“后来,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时间学习提升自己。”
随后,次旦旺姆自学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多部幼教专业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记满了本子。只要幼儿园有公开课,她一定第一时间参加,边听边录视频,课后反复琢磨老师的引导方式。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缠”着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从如何哄睡哭闹的孩子,到怎样设计趣味教案,一一不落。经过两三年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次旦旺姆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在班级管理和与孩子家长沟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总结下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要走进一线,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次旦旺姆说。
为了更懂孩子,她还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哪个孩子不爱吃青菜,哪个孩子喜欢用积木搭城堡,她都详细记录下来,再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孩子的需求。在课堂上,她用心陪伴孩子,温柔地叮嘱每一个步骤,即使孩子犯错也没关系,她会耐心地帮助他们纠正。在她身边,孩子们总是非常放松,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柳梧新区第三幼儿园大一班学生云巅桑姆说:“旺姆老师说话很轻、很温柔,人长得也很漂亮。她带我们做蛋挞,对我们很有耐心。”
因工作出色,2020年,次旦旺姆升任学校教务主任。身份变了,但她的“亲和力”没变。她深知老师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便建立了“每周沟通会”制度——每周五下午,她都会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听大家分享教学中的困惑,一起想办法解决。有年轻老师反映“设计教案没思路”,她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案、活动方案整理成“资源包”,分享给大家;有老师在处理与家长沟通时犯难,她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老师如何“换位思考”,用家长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教学理念。在她的带动下,幼儿园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整个教学团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因为优异的表现,次旦旺姆先后获得园级、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从“门外汉”到“引路人”,次旦旺姆用十年时间证明: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能在幼教岗位上发光发热。而她,也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和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的童年保驾护航。
“今年教师节,我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感触特别深,也备受鼓舞。未来,我一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永葆对幼教事业的初心,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呵护每一个幼儿,把我们平凡的每一天都做到极致。”次旦旺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