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地区种菜不易,我们要更加用心。平时的生产记录一定要做好,这样便于总结经验,更好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何晓庆对张展群嘱咐道。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环境是发展传统农业的禁区。“过去,我们吃蔬菜靠外地运输,价格贵还不新鲜。”在园区温室里干活的当地农牧民次仁加布说,感谢一批批陕西援藏干部人才教会了大家种植技术。
为改善吃菜难、吃菜贵、品种单一等问题,阿里地区投资9000万元,于2018年建成了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此外,陕西援藏资金陆续投入近4000万元打造了9座智能温室,形成具有科技示范作用的“智能温室+光伏补光+水肥一体化”闭环系统。如今,千亩园区内共有214座温室,成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园。
依托园区,陕藏两地农业专家共同探索适合阿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农牧业发展模式。一批批陕西援藏干部人才接续努力,发挥技术、资金、经验等优势,深入推进园区“小组团”援藏,推广现代种植技术。无土栽培、捂膜拱棚、智能控温、喷灌……园区里随处可见陕西援藏带来的现代农业科技。
援藏期间,何晓庆发挥专业优势,在园区成功种植出新品种西甜瓜。“栽培新品种时,我们会向当地群众传授育苗、施肥、管理等技术。”何晓庆说,要为阿里地区留下带不走的农业技术,共同创造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农业奇迹。
如今,园区内已种植了40余种果蔬及花卉,本地蔬菜自给率从不足10%提升到40%以上,夏季部分叶类菜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刘江介绍,园区还在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各个商超设立了蔬菜配送销售点。通过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合作社组织、农牧民参与”模式,园区累计培训牧民超千人次。近3年,园区带动劳务创收156万余元;分红增收385万余元,惠及3000余人。
(转载自《经济日报》9月3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