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40多年的生态变革波澜壮阔,黄色与绿色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展开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绿色浪潮改写了这片土地的面貌。
从“举目远望一片沙”到“百里绿廊锁风沙”,山南市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如今的山南,绿色已成为鲜明底色,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上世纪70年代,雅鲁藏布江河床沙化严重,风沙肆虐。狂风裹挟着沙尘,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彼时,植树造林工作困难重重,成活率不足30%,“春天栽,冬天枯,来年夏天进炉膛”,这句话道出当时造林的艰难。从80年代初开始,山南各族人民与风沙的持久战正式打响,他们开启了泽当万亩林试验,植树、种草,决心在这片沙地上播撒绿色希望。
面对技术和资金的双重短缺,山南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先进设备,就用原始方式,一锹一镐地挖坑、栽树;没有足够资金,就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关键处。40余载岁月,一代代山南人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挥洒汗水,筑起一道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800米的“绿色长城”。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山南市林草部门化身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科学造林方法。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开展种树种草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成功培育出花棒、梭梭、大果沙棘等73种适生植物,构建起“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的造林格局,彻底告别“靠天种树”“凭经验种树”的旧模式。
据山南市林草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人工林面积达3.6万公顷,位居全区第一,森林覆盖率从18.4%跃升至24.79%,活立木蓄积量达3463.29万立方米。2024年,山南市成功建成全区唯一一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引进30多种沙生植物,让昔日流动的沙丘演变成稳定的绿洲。
“十四五”期间,山南市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累计完成义务植树9.4万亩,参与人数28万余人次,种植苗木480万余株,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成为历史。在义务植树的队伍中,有机关干部、农牧民、企业职工,也有充满朝气的学生,万人万亩义务植树已成为山南人民守护绿色家园的坚定行动。
近年来,山南市探索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双赢的发展之路。将乡村振兴与林业产业发展结合,建成矮化苹果、葡萄、核桃基地,形成三个万亩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增绿与群众增收的同频共振。
在隆子县,白肉灵芝林下种植项目蓬勃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在加查县,核桃摇身一变,成为群众的“致富果”,核桃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在桑日县,葡萄种植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还成功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了让绿色长留,山南市先后出台《山南市城乡绿化管理条例》《山南市沙棘林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资源保护和后期管护提供政策和法治保障。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从市委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各司其职,守护着各自的“责任林”。今年以来,全市4648名林长巡林超8万次,构建起全方位的林草资源“人防”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