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拉萨市达孜区发展家庭奶牛养殖—
庭院变“牧场”  增收有良方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李梅英 来源:西藏日报

晨光微露,达孜区扎西岗村的次仁央宗已经把挤好的鲜奶倒进不锈钢桶。她拍拍奶牛的背,笑着说:“以前家里的后院都是堆柴草,没想到现在用来养牛,倒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

2023年以来,拉萨市达孜区将奶牛庭院养殖作为帮助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改变过去“给钱给物”的传统模式,转向“资金+技术+服务”的精细化帮扶,政府不仅为农户提供补贴,同时选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

“农户养殖前,我们还要多次实地查看。”达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次多告诉记者,“主要查场地、看条件,查意愿、看决心,查基础、看潜力,查诚信、看担当,一条不合,坚决不批,精准筛选养殖户,杜绝‘撒胡椒面式’扶持。”

为加强养殖管理,达孜区明确要求:庭院养殖牛舍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严格推行人畜分离,同时配套饲草种植面积不少于5亩。

验收达标后,买5头以上适龄荷斯坦母牛的农户,政府给予每户10万元补贴,补贴资金通过相关账户直接交到农户手中。同时,建立“一牛一档”管理系统,定期更新系谱、免疫、产奶量、繁殖记录等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推动庭院养殖从“散养低产”转向“科学增产”,提升养殖效益。

“  过去散养,一年一头牛产奶4吨。现在同样一头牛,一年产奶超过7吨。”次仁央宗把功劳归于达孜区推广的奶牛养殖“1+1”结对帮扶模式。市、县(区)专家包村,技术员联户,常见病“村级初诊到县(区)级会诊再到市级指导”,药品全免费,配种站建到村口,优质冻精零费用,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解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不但养牛能挣钱,种草还有补贴拿。“为解决饲草紧缺问题,我们还出台政策对饲草种植进行补贴,极大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次多介绍说,达孜区针对连片种植高产燕麦草的农户,每亩补贴300元,种植饲料玉米每亩补贴400元、优质苜蓿每亩补贴600元;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饲草每亩补贴100元。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闭环,让农户的闲置庭院成功转型为现代家庭牧场。

与此同时,达孜区扎牢防疫底线,科学划分养殖区与生活区,设置防疫隔离带、消毒池,切断疫病传播源头,每年安排100万元牲畜疫病防控专项资金,严防重大动物疫病。

产业链跟着牛蹄走,极大促进畜产品加工转化。现在,达孜区的奶业生产草畜循环“奶香四溢”。今年前三季度,达孜区奶产量17973.66吨。

“政府扶一把,我们自己也要争气。”次仁央宗说,按照约定,今年年底前,次仁央宗将向村集体上缴1头7月龄荷斯坦犊牛,“这头犊牛或收归合作社,或分给邻居,让更多人搭上这趟‘牛车’。”

庭院虽小,潜力无限。养牛,让达孜农户“犇”出越来越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