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海拔3646.588米的世界纪录意味着什么?它标志着世界高海拔地区夜间水上观光类项目的空白被成功填补,宣告拉萨文旅发展实现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的转型跨越,也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贺礼。
解读这份世界纪录,还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注释”——注的是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从民主改革到自治区成立,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振兴的宏大叙事,释的是全国对口援藏省市三十余年的接力步伐。
夜游看似“轻”经济,实则很“重”。重就重在它把生态环保、文旅融合、富民强边放在同一根杠杆上,支点恰恰是绵延数公里的河岸。“情满拉萨河”技术团队采用“光伏+储能”系统,核心区域实现50%以上用电自给,全周期碳排放降低45%;所有沿岸灯光设计遵循“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干扰居民生活”原则,游船全面采用新能源动力,确保零排放、零污染。生态托底,文旅新场景被激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在夜拉萨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过去,拉萨夜游项目并不多,“情满拉萨河”把游览的时针再往后拨,也把消费场景做得更加丰富。行浸式游船、XR(扩展现实)演艺、诗歌餐秀三件套合一,将拉萨及西藏的历史、人文、风物、传奇等元素与新科技融合,让游客人均停留时间增加,综合消费得以撬动。项目运营成熟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将有力带动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也助力拉萨“一河两岸”夜经济的发展。
世界纪录的背后,是政企协作的结果,也是援藏助力的成果。立项伊始,各方协作配合、各司其职,保障项目品质,面对高海拔施工、极端气候与物资运输等世界级难题,施工方赶节点保工期。一项世界纪录,既是西藏荣耀,也是援藏省市“把成果写在大地上”的最新举措,是“中央所托、西藏所需、各地所能”的又一次精准对表。
把镜头拉远,这条夜游航线只是拉萨河上的一朵浪花,却折射出60多年来整个西藏的发展巨变。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高原扎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西藏与全国一道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川藏铁路全线开工,拉日、拉林铁路建成投运,“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电网联网4条电力天路相继建成,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拉萨河上多一盏灯,照见的是“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从藏北高原到拉萨河畔,从珠峰脚下到雅江两岸,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所以,我们为一张吉尼斯纪录证书鼓掌,其实是在为一个更大的逻辑背书:只有国家的强大动员力,才能把援藏事业一茬接一茬地干下去;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凝聚力,才能把一个个孤立的“你”“我”“他”,锻造成不可分割、彼此友爱的“我们”;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才会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维度上,把世界纪录写在海拔之巅。
夜深了,游船返航,水面复归平静。抬头,拉萨的星星依旧;低头,河水把灯光还给天空。那一刻你会明白:所谓“情满拉萨河”,不只是灯光装满了河,更是民族之情、人民之情装满了雪域。高原的每一条河,终将被点亮成奔向现代化的光带——从拉萨河到雅鲁藏布江,从西藏到全中国。这光亮,映照着中国力量的高度,也丈量着援藏工作的深度。西藏之美,正因这般力量与深情,而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