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桑日光伏电站一角。本报通讯员 侯勇 嘉措 摄
山南市桑日县桑日镇赤康村700亩的“蓝色光海”一年能输送多少绿电?——4500万度!足以满足2.3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这是我区践行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微观展现。
桑日县的光伏能量跨越千山万水抵达成都需要多久?——7毫秒!在川藏联网工程的支撑下,来自雅江河谷的“绿电”,瞬间融入“西电东送”的国家能源大动脉,成为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生动实证。
金秋时节,记者驱车穿行于桑日县雅江河谷。从航拍视角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光海”,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
“十四五”以来,我区积极服务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桑日县正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藏“一基地、两示范”能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点,雅江河谷的这片光伏阵列,6.1万片光伏板在年均超3000小时的日照中汲取能量,成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高原样板之一。
“你看这一大片光伏板,阳光一照,能量满满!”雅江畔,桑日县最大光储电站——中广核桑日光伏电站内,安全专工郎珠与同事李柬知一起,行走在光伏阵列间,仔细检查每一块光伏板、逆变器和储能设备,守护着这片高原上的“蓝色光海”。
站内,光伏板如波浪般从山脚向河谷延伸,静静地吸收阳光,将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巨大的“绿色电站”。高原充足的日照,让这里成为太阳能资源的“富矿”,为电站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天然保障。
“高原的辐照度比内地高不少,发电效率遥遥领先,我们站一天最多可以发17万度电,能供4000多户家庭使用一天!”郎珠说,中广核桑日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智慧运维系统的加持,让电站实现了自动诊断与预警,大大减轻了一线运维人员的负担。
光伏虽好,曾经也是“看天吃饭”——昼夜交替、阴晴不定,导致发电不稳定。李柬知解释道:“去年我们配置了‘超级充电宝’,也就是储能系统。白天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夜晚或阴天时释放,让供电更稳定可靠。”
记者在现场看到,储能系统的6个巨型白色箱体整齐排列,如同能量的“储备库”——白天,光伏收集的电能汇聚于此;夜晚,它们源源不断地为电网注入稳定电流。
光伏板下,还藏着另一番天地。“您往雅江边看,这些板子底下还能长草呢!”郎珠指向远处。他告诉记者,电站推行“牧光互补”模式,板下绿化既防沙固沙,改善生态,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放牧场所,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有了光伏板的覆盖,地表蒸发量大幅度减少,水分留住了,牧草也比别处长得好。“光伏板的铺设,减少了风沙对植被的影响,而且清洗光伏板的水会下渗到地表,这对草地有一定滋养作用。”郎珠说。这种“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融合模式,使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提升30%以上。
“生态好了,牛羊也养得壮,当地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少村民家还添了小汽车。”桑日镇赤康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达嘎笑着对记者说。
桑日县能源局局长次旦卓玛介绍,目前,桑日县已建、在建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达133万千瓦,占山南全市清洁能源装机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已投产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约26亿千瓦时,换算成传统火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31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约84万吨。
“桑日县的实践,是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在高原的鲜活探索。”次旦卓玛的话掷地有声。依托湖南省岳阳市援藏力量,桑日县深化“光伏+治沙+农牧业”模式,为我区清洁能源多元化应用提供“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