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新村如棋局,落子满盘活
——山南市桑日县扎嘎新村见闻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文/图 孙开远  侯勇 嘉措 来源:西藏日报


扎嘎新村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吃营养餐。本报通讯员 侯勇 嘉措  摄

近日,雅鲁藏布江北,山南市桑日县扎嘎新村一栋200多平方米的新藏式民居里,村民阿旺次仁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土豆丝、青椒、牛肉、豆腐、韭菜、鸡蛋等食材摆满了灶台,锅里炖的牦牛肉正滋滋作响,香气四溢。

“这是我刚从社区超市买来的新鲜菜,今天中午换个花样吃!”客厅里,85寸高清电视机正播放着央视新闻,妻子次丹拉姆将新买的藏式家具擦得锃亮。

“小心,别弄坏了!”电视柜里,一张2012年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被阿旺次仁像宝贝一般珍藏着,这张合影见证着他们一家奔向新生活的轨迹。

一年前,阿旺次仁一家还在新村以北十几公里外的扎嘎沟里生活。山高谷深,谋生不易,地质灾害频发,是他对沟里老家最深刻的记忆。那里群山环绕,泥石流时有发生,阿旺次仁祖祖辈辈都住在土坯房里。“地少、路烂,也种不出太多青稞,外出务工又牵挂家里的老人孩子。”阿旺次仁说。

如何让山沟“皱褶”变成幸福“坦途”?

转机出现在2024年。山南市桑日县委、县政府决策,湖南省岳阳援藏工作组倾力相助,整合乡村振兴、援藏项目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投入1.76亿元建设扎嘎新村,将叶琼、普巴、巴资、平琼、达嘎五个行政村合而为一,实施整体搬迁,200户800名村民迁入宽敞明亮的新居,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华丽蜕变。

院子里盛开的格桑花、客厅里崭新的藏式家具、便捷的便民服务中心和公交站台、几步之遥的卫生所和幼儿园……“以前住在山沟里,最怕家里老人孩子半夜生病,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买药,心里踏实多了!”这些变化让阿旺次仁十分感慨:“以前是‘熬日子’,现在是‘过日子’。”

时隔一年,焕然一新。如今,阿旺次仁的妻子次丹拉姆在绿化工程项目中务工,家庭收入连年上涨。

与阿旺次仁有同感的,还有他的新邻居扎西次旦。“最大的不同,就是手上磨出茧子的地方不一样了。”今年刚满40岁的扎西次旦伸出双手笑着说:以前茧子是抡锄头磨的,现在是学新技术磨的。“辛苦,但心里透亮,知道力气往哪儿使。”

扎西次旦的妻子普布卓嘎,农闲时在葡萄基地务工,每天能挣230多元,2024年,这个四口之家的收入也超过了9万元,还添置了一辆小汽车。“你看这路,又宽又平。”更让扎西次旦感到温暖的是,邻里间住得近,谁家有事喊一嗓子就行,关系比在老村时还要近。

新村如棋局,落子满盘活。“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一年,那一定是‘盘活’!”扎嘎新村党支部书记洛桑阿旺用下棋打比方,“以前在老村,人和资源都被大山困住。现在搬到交通便利的新地方,政策好、人努力,整盘棋都活了!”

这盘棋确实下活了。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新房,更迎来收入结构的深刻变革——葡萄基地、苗圃基地、绿化工程等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有事做、有钱挣、过得好”不再是梦想。目前,扎嘎新村已有170余人实现长期稳定就业,300余人在“家门口”就近务工。

“我们村集体还通过‘飞地经济’年收租金50多万元,2025年,村民人均收入预计超过2.6万元,比搬迁前增长近15%。”让洛桑阿旺更有底气的,不只有收入数字,更有村民眼中燃起的那股干劲。他告诉记者,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开垦雅江沿岸340余亩荒地种植油菜,第一年就收获了8000多斤油菜籽。

“这种精气神,是这一年最大收获,也是扎嘎新村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望着村里袅袅炊烟,洛桑阿旺信心满满:“村里正大力发展山羊养殖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未来,政府还将借助这里丰富的风力资源,谋划风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