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阿里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各项民生保障持续完善,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洛桑旦增 周辉 摄
站在新的起点回眸,更能看清破浪前行的力量。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7.65亿元,开局鼓舞人心;2024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85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进展催人奋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雪域高原的“西部明珠”交出了新的答卷,闯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的天地。
产业转型提质亮点纷呈
在改则县古姆乡森多村,野血牦牛是这里的“新特产”,它让传统牧业焕发新机。当地依托羌塘腹地野牦牛资源,让家养牦牛与野牦牛自然杂交,再联合科研机构开展12个科研项目,从杂交繁育到体细胞克隆,一步步破解养殖难题。
“以前一头普通种公牛卖8000元,现在野血牦牛种公牛能卖到1.5万元。”森多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扎西算起收益账,满脸笑容。政策补贴更让牧民吃下定心丸,每头优质野血牦牛种公牛能拿到4000元补贴,改则县已推广506头,惠及156户家庭和9个合作社。
“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区“两羊一牛”特色农牧业多点开花,全地区牲畜存栏稳定在213万头(只),130余个农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名特优”认证,让高原农牧产品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之路。
同时,阿里地区文旅融合持续深化,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古格文化遗址公园、班公湖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稳步推进,“藏西秘境·天上阿里”跻身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游第三极峡谷、品古象雄文化”等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暗夜公园”正成为国际知名的暗夜保护标杆、星空旅游目的地和天文科普高地,区域文旅产品矩阵更加丰富。“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区累计接待游客947.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99亿元。
“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委、行署立足特殊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提质,特别是2025年部署推动“九大产业”三年行动,进一步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在有力推动特色农牧业、文旅产业等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破题起步。
今年9月28日,我国首个高高原无人装备测试基地在阿里地区建成并首航,首款高高原无人机“阿里云端一号”同步发布。
该基地集无人装备组装、测试、试验、试飞等多功能于一体,成功填补了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区域无专业无人装备测试基地的空白,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关键的高海拔场景支撑。
10月,阿里组团亮相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集中展示新一代高高原低空装备。面向未来,阿里地区着力打造品牌鲜明的高高原低空产业群,培育“低空+旅游观光”“低空+应急救援”“低空+行业监管”等新业态。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噶尔县,海拔4300米的寒风中,中广核“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50兆瓦光热项目正在加速“生长”:土建验收完成,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吊装就位,即将开启“光热+光伏+储能”的能源接力。
在日土县,30兆瓦(配储能)光伏发电能源保供项目于2024年11月顺利并网发电,大片蓝色光伏板在这片海拔4400米的高原铺展成新的能源地标。
“以前用电,全靠当地小型水电站和小型光伏电站,冬季遇到极端天气容易断供,曾出现过长达15天的停电情况,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制约。”日土县30兆瓦(配储能)光伏发电能源保供项目运维负责人孙继东介绍,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构网型储能技术,年上网电量可达5742万千瓦时,每年能节约标准煤约1.72万吨。
阿里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过去牧民烧牛粪取暖,烟熏火燎又不安全;能源供应不足,冰箱、电暖气等成摆设。如今,从噶尔县到日土县,再到改则县,成片的蓝色光伏板正在改变这里的能源结构,推动着高原上的能源革命,为草原深处的牧民送去稳定安全的电力。截至今年9月,全地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9.24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区聚焦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加大综合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建设力度,不断跑出加速度,为全地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既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也点亮了阿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月20日,随着西藏航空TV9705航班平稳降落在阿里普兰机场,乘客果果接受机场工作人员敬献的哈达和鲜花——她成为阿里普兰机场2025年第10000名旅客。这一刻,标志着阿里普兰机场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从千到万”的历史性跨越。
自2023年12月通航以来,阿里普兰机场不断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技术传承与经验共享,为阿里地区构筑新的空中走廊。
“苦在那曲,远在阿里”,是长久以来人们对阿里地理位置偏远的描述。如今,随着阿里地区第二座“空中门户”的顺利安全运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客选择通过航班进出阿里地区,极大地缩短了藏西高原与祖国各地的时空距离。
目前,阿里地区拥有昆莎机场、普兰机场两座机场,这既是两条“民生通道”“旅游快道”,更是两条“黄金走廊”“战略要道”,不仅为居民出行、外出就医以及阿里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极大提升了区域应急响应、物资投送与边防巡控的能力,成为巩固边疆安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沿堡垒和空中门户。
“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区综合交通建设实现新跨越,G4218昆莎机场至狮泉河高速公路加快实施,国省道干线“三纵三横”主骨架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以机场为引领、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阿里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支撑。
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噶尔县扎西岗镇,新型乡镇卫生院的建成投用,让周边群众告别了“小病扛、大病跑”的困扰。
扎西岗镇卫生院里,诊疗室、药房、输液室等功能区划分清晰,B超机、血常规分析仪等基础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公开透明,群众买药负担大幅减轻。
扎西岗镇村民格桑平措说:“以前感冒发烧都要去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输液、拿药,每次医生都会耐心讲解用药方法。”
针对高原常见病、多发病,该卫生院定期组织医生开展义诊、巡诊等活动,还开通了与噶尔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让患者不出镇就能得到优质诊疗,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
阿里地区正在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水平,这与地区级医疗质效升级形成有效呼应。今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稳步推进“三甲”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其中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卒中中心加快建设,全力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迈进。目前,760种“大病、中病”已实现本地诊疗,极大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今年10月,阿里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90个,医疗人员1137名,床位1065张,婴儿死亡率降至6.06‰,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升至99.46%,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阿里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把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坎上,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今年9月,全地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0%、95%以上,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8%。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2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91%,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蓝图绘就千帆竞,再启新程万象新。站在新起点,阿里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加快建设雪域高原“西部明珠”,决战“十四五”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发展,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阿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