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西藏美术馆印象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梁冬华 来源:西藏日报

今年8月,随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走进西藏美术馆。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带有浓重年代色彩的厂房烟囱、长条状的生产车间。这些工业遗迹是西藏美术馆前身——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型水泥企业拉萨水泥厂留下的。它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在海拔3600多米光影的陪伴下,见证了这方空间的蜕变。时光荏苒,如今的西藏美术馆不再是昔日机器轰隆隆运转、泥尘飞扬的水泥厂房,而是华丽转身为集安静宽敞的展厅、蜿蜒曲折的长廊等美的因素于一体的艺术空间,通过举办“馆藏经典作品展”“情牵雪域——陆昌进藏美术作品展”“乡村贵州的视觉密码——贵州美术馆馆藏农民画展”等多个展览,连接了西藏的过往历史与当下生活,展现了汉、藏、瑶等多民族形象,成为人们欣赏美术作品、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窗口。

西藏美术馆展出的“馆藏经典作品”展览,可谓是一部西藏民族艺术发展史,展览收录了吴作人、李可染、李焕民、安多强巴、潘世勋等名家画作,其作品主题是西藏的人与景,时间跨度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藏族画家安多强巴创作于1954年的油画《伟大领袖毛主席》,画作将身着棕色中山装、微笑挥手的毛主席置于画面中心,并衬以五星红旗的背景,浓墨重彩地突出了领袖伟人的身份地位。环绕毛主席周围的,是军民共同抗敌戍边、修建道路、收割庄稼、放牧牛羊,以及军人给藏族群众送医疗、送文化等画面,艺术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藏族人民的关怀以及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多次进藏观察生活的画家李焕民,其套色版画作品《藏族女孩》和《初踏黄金路》分别凝固了藏族女孩的纯真之美、藏族女性的劳动丰收之美,一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经典的藏族艺术形象。除了这些早期的汉藏画家画作,展览还展出了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包括陈丹青描画一对进城藏族青年夫妇的油画作品《西藏组画之一》、其加达瓦所刻画的手举大束青稞麦穗的藏族劳动妇女的黑白版画《金色的秋天》、罗松西绕结合唐卡与写实主义绘画技艺创作的人物油画《吞弥·桑布扎》等,以及21世纪以来的新作,如靳尚谊的单人藏族男性肖像油画《远望》,巴玛扎西以抽象现代派手法表现格萨尔王的油画《英雄格萨尔》等等。这些由多民族画家绘制而成的西藏民族艺术形象,包含着多民族绘画技法的交流和借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谢兰淋的画作《打稻谷》,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少数民族传统劳作的景象。画面的中心,是四五位少数民族姑娘割稻谷和打稻谷的场景。稻谷的描绘用了夸张的手法,饱满、硕大的谷粒整齐地排列在枝叶上,张扬着丰收的喜庆。但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姑娘脸上鱼纹状的眼睛,以及遍布在稻谷周围的各式飞虫的身影。这鱼纹状的眼睛,实际是将眼睛的睫毛、眼珠、眼尾纹分别变形组合成了一条鱼的背鳍、身体、尾巴。乍眼看去,似乎是脸上纹了一条鱼的图案。而各式飞虫,则用各种线和颜色细致地画出其头部、身部、触角、四肢、翅膀等,难以被人们所忽略。显然,这有意强化的鱼纹状眼睛和飞虫,像是早期农业社会中民族地区形成的动物图腾符号,体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西藏美术馆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公共美育机构,不仅承担着向社会民众展现美的重任,还肩负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用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染观者,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西藏美术馆,多彩的民族艺术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