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雅砻河谷,青稞刚收完的田野还留着金黄余韵,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饭店雅砻厅里,涌动着更火热的气息——山南市第三届“雅砻杯”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在这里举办。
56家企业带着各自的方案登台,从能闯过高海拔气流的无人机,到让蛋鸡产蛋率突破95%的智能养殖技术;从青稞做成的特色豆制品,再到适配景区的无水环保公厕,项目覆盖高原特色农牧、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每一场答辩都透着“贴近高原创新”的劲儿。
最终,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凭借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脱颖而出,拿到晋级决赛的入场券。
这场从7月就启动的赛事,不只是一场创业者的擂台赛,更像一粒粒投入高原的创新种子,正悄悄萌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援藏激活创新动能
本届大赛中,18家由湖北援藏工作队引入或支持的企业成为亮眼存在。其中,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高原无人机项目,其自主研发的飞控算法和碳纤维机身,解决了高海拔地区无人机续航短、抗干扰能力弱的难题——如今,他们的无人机不仅在错那市卡达乡打通了西藏飞行难度最大的低空物流航线,把农资、药品快速送到边境村庄,还在去年日喀则地震时完成了物资投送与灾情评估,成了高原应急救援的“空中尖兵”。
“大赛就是鄂藏两地资源的‘连接器’。”湖北援藏干部、山南市科技局副局长刘洋在现场说得实在,“我们不只是‘引进来’,更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输血’+‘造血’,让更多项目能扎下根、长起来。”
在高原特色农牧领域,这样的“扎根”随处可见。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蛋鸡养殖项目靠智能温控系统,把产蛋率峰值做到了95.6%,还带动周边20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0万元;西藏纳兰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合作的油菜种植项目,品种改良让亩产提升10%,如今9200亩种植区里,光这一项就直接帮助农户增收146万元。这些项目落地的背后,正是湖北科技援藏“把论文写在高原田地上”的生动实践。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
复赛现场的展示区里,西藏域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围满了人——工作人员泡的青稞豆浆香气扑鼻,旁边的生产线模型清晰展示着“青稞+大豆”的融合技术。“通过酶解技术打破两种蛋白的融合壁垒,产能可以达到500吨。”工作人员指着展示包装说,项目投产后,农牧民跟着种青稞、卖原料,又是一个新的增收项。
不远处,西藏藏源居智造有限公司的负压零排再生水环保公厕的展示牌也很吸睛:用太阳能发电,通过收集雨雪、空气中的水,处理排泄物中的水分,实现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这些公厕最适合在旅游景区和公路沿线设置,解决了高原地域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还节约了水资源,正好适配高原环保需求。
更让人期待的是,山南市正借着这样的技术突破,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已经投用,一期2000P的算力能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需求;低空经济领域,除了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也在建设高原低空通信网络,未来能实现无人机全空域实时监管。这些“硬科技”项目落地,让山南市渐渐成了西藏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政策赋能培育创新生态
“今年5月,能拿到200万元信用贷款扩建藏鸡养殖基地,多亏了大赛对接的资源。”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背后,是西藏对中小企业创新的“真金白银”支持。今年7月,我区出台《西藏自治区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对认定为自治区级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贯标的农牧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20万元。
大赛组委会也乘着政策“东风”,把所有参赛项目都纳入到“山南创新创业项目库”,不仅给晋级项目配“一对一”创业导师,还帮着对接创投机构、金融机构。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通过项目库对接上中国工商银行山南市分行,顺利拿到了扩建资金。
在制度创新上,山南市也下足功夫:“企业服务之家”线上平台整合了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功能,2024年以来,累计兑现惠企资金1.34亿元;湖北援藏工作队推动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攻关,目前已推广多项新技术。这些举措像雨露一样,让高原上的创新企业能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
从雅江两岸的光伏电站到喜马拉雅深处的无人机物流航线,从青稞加工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到“雅江1号”智算中心闪烁的指示灯,山南市正用一个个创新项目,在雪域高原上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