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行走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的田间地头,零散的小块土地已被平整连片的标准田块取代,新修的机耕道宽阔平坦,用混凝土修建的灌溉渠系纵横交错,勾勒出一幅全新的高原现代农业图景。
眼下,全区各地农作物主产区的秋收已结束。在协荣村的农田边,装载机正将红泥土运至路边,再由拖拉机分运至农田各处。“现在农田里的青稞收割完了,将红泥土倒在农田里,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协荣村村委会副主任平措朗杰介绍道。
协荣村共有耕地8000多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余亩,另有约3000亩正在建设中。平措朗杰家今年种了15亩青稞,他感慨道:“过去土地面积小、不平整,全靠人力耕种,既辛苦,收成也有限。”
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农民种地积极性显著提高。
“目前,村里的合作社向村民统一提供播种、收割等机械作业服务,把村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有时间外出务工,真正实现种粮、增收两不误。”协荣村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说。
如今,协荣村已实现播种、收割全程机械化,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
然而,在高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开展农田改造,面临着耕地细碎、坡度落差大、取土困难和施工期短等多重挑战。为攻克这些难题,我区构建起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统筹、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为高原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近年来,自治区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目的,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建设促保护”思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沟渠配套、道路硬化等工程设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区投入74.1142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50余万亩,改造提升超过65万亩,提前完成了“十四五”建设目标。目前,全区一半以上的耕地实现了“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达5%以上,为粮食稳产稳增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按照全区科学施肥增效工作要求,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地市重点围绕青稞、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推广高温堆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技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了0.13等,达到8.56等以上,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超过90%。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加速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现双突破,推动农业生产节药、节肥10%,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田”。
从零散地块到连片良田,从传统劳作到机械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重塑西藏农业的生产方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田野上,基础设施提升与农业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根基,更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径。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