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援藏医生陈朔在给社区医生普布仓决讲解消化科知识。 拉萨融媒记者 郭雨辉 摄
自2016年全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开展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先后派出急诊、肿瘤、护理、消化、心血管等科室专业医务人员,分批来到城关区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助力社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群众身边来了博士医生
上午九点半,城关区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援藏医生闫丽娥和李楠已经穿着白大褂,拿着药品和医疗设备准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辖区内的一位高龄高血压患者。
别小看这两位,来头可大着呢。57岁的闫丽娥是有着34年护理经验的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护士。30多岁的李楠是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心脏科专家,地地道道的博士医生。
据了解,4月9日,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求助,鲁固社区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血压偏高、病情危急,由于老人腿脚不便,不能到社区医院就诊,刚到社区报到上班的李楠叫上已经是第二年来这里支援的闫丽娥一起上门为老人服务。
现在,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这一次,闫丽娥和李楠要去给老人再做一次检查、送药,并计划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三次上门检查,老人的血压已经由最初的190多毫米汞柱降到了现在的160多毫米汞柱。后续我们还会继续跟进,希望将老人的血压稳定在150毫米汞柱左右,并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西藏地区常见慢性病管理办法,希望能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李楠说。
说起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年的变化,中心主任王凯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很多群众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像区、市级的大医院有专业设备、医生多,可以看病做检查。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来了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很多居民都慕名而来,不仅有咱们辖区内的群众,还有从其他县(区)来的。”说到这,王凯满是自豪。
社区医生有了指导老师
就在其他两位队友外出的这段时间,身为消化科专家的陈朔也没有闲着。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属于高原常见的疾病,每来一位病人,除了为他们做检查、开药方外,陈朔更注重健康宣教,他会叮嘱病人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看病间隙,他的“徒弟”普布仓决便会穿过几道门来到陈朔这里“上课”。刚开始陈朔因为语言不通,同在一层楼的普布仓决经常来这里帮他翻译藏语,翻译中普布仓决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现在一有时间,她就会来陈朔这儿“吃小灶”。
“4月2日刚到拉萨,就感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自己的热情,工作期间,也切身感受到了藏族群众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陈朔告诉记者,他会尽最大努力,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区医生。
“一有时间我就跟陈老师他们学习,为自己‘充电’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普布仓决说。
除了上班时间的一对一辅导,各位援藏医生还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需求,制作电子课件发放给大家,供大家业余时间自学。
其实,通过“传帮带”方式,留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医疗队伍,一直是中日友好医院对口帮扶的重点目标。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截至去年年底,援藏医生已经开展了100余次业务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多名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几年下来,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拿得出手、打得赢仗的社区急救团队。2019年,中日友好医院还派遣护理专家团队来到城关区,为社区所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护理专业培训。
健康守护人有你也有我
“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在全国是首例。”王凯说,因为城关区没有县(区)级医院,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就选在了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地处拉萨老城区,人口稠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接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日常健康管理的地方。
据了解,一开始,对口帮扶工作并不顺利。没有顶尖的专业设备,没有分工明确的专业科室,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让援藏医生们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更无从下手。
后来,中日友好医院院领导多次进藏考察了解,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2019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闫丽娥和其他两位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需的医疗专家,开始了接地气、有抓手的帮扶策略。
根据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从社区群众最迫切的医疗需求出发,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开始打造,一位医生一位医生开始培养,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开始剖析。渐渐地,援藏医生们探索出如何将自己专业特长和社区医疗需求结合起来的帮扶路子。
“这位高血压患者在家康复治疗就是我们主动转变的一个实例。通过上门诊治,不断跟踪记录病人的健康状况。将专业治疗与日常健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家庭医生制在八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夯实,发挥好居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王凯说。
与此同时,中日友好医院还通过医疗设备和急需药物的捐赠,大力支持八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基础建设。
在闫丽娥看来,能在职业生涯中来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去年年底,原本一年的服务期满了,但考虑到自己对这里更熟悉,又恰逢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阶段性任务即将完成的节骨眼,她选择了再留一年,给自己和对口帮扶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跑这么远来援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藏族同胞信任我们,后方医院的领导也支持我们、信任我们,我希望自己不留遗憾,把该做的都做了,把能做的都做好。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您说是吧?”闫丽娥用标准的京腔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