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故事

人在古城拉萨——一名援藏干部的援藏故事

发布时间:2016-04-20 作者:顾国爱(北京援藏干部,现任拉萨市委党校副校长) 来源:拉萨晚报

  三年前,作为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我来到了拉萨。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高真美!海拔比北京高三千六百多米,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同事和我都无法因为她的美丽而忽视其高度。三年来,我领略了一种叫西藏的文化,见识了一些被称为“老西藏”的人,让我时时怀着一种敬畏和感恩的心情。

  有一种文化叫西藏

  工作缘故,两年多的时间,我走遍了拉萨的各个县区,多次到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去参观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敦实厚重。

  内地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经常感到时少事繁,心中聒噪。而在这里,布达拉的飞鸽,萨迦寺经书墙外的飘雪,牧民房子里飘香的奶茶……都是一道道恬静的风景。

  有一些人叫“老西藏”

  “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人们这样形容西藏高原地区的风景、气候;头痛呕吐、夜不能眠、嘴唇干裂,人们这样描述高原地区的生理反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人们这样总结“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们用青春岁月甚至生命,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热爱,他们的事迹口口相传,照亮着我援藏的工作生活,让我体会到生命中不灭的感动。“老西藏”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我同为援藏人,从旁享赞,心中忐忑。常常晚上回到宿舍,伴着走路就会有加速的心跳,伴随轻微的晕眩感,我打开电脑,继续白天的工作,在无声处听锣鼓喧天。

  有一种心情是感恩

  从铜瓦鎏金的布达拉宫,到街边搪瓷盆里的藏面,一切都张扬着西藏的气质。我一直提醒着自己,要适应和摸索带点甜茶和藏面味道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按照拉萨独有的气韵开展援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委的强烈支持下,借助着京拉科研创新平台,我完成了党建、产业、民生及环境的研究,在宗教和精神的圣地再多了些科学之花。多节点网络化智力援藏模式的创新其实是水泵,把内地的经验和智慧源源不断地抽向高原,一座座交往交流交融通道传送着西藏和内地的文明、富强和快乐。

  去年年底,为了践行智力人才支援,我所在的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市各区县党校对援藏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支持拉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举办了首期拉萨特色产业示范培训班,提高干部人才素质,帮助各区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拉萨发展。

  受援单位拉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并给我提供了拓展自身能力的空间。虽然我原先在高校工作过,但在行政岗位上却还是一个“新手”。拉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萨市委党校党委书记许广林同志如同老大哥一般,帮助我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让我受益匪浅。拉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其他干部职工也在工作上给予我大力支持,给我机会放手工作,还热心关心我的生活,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情意。

  秋风不起,很难体会岁月的流逝。援藏三年,我年过不惑,鸠车竹马的儿子也会颇有心事地让我注意身体了。妻儿遥遥,进藏后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集些藏族同胞的饰品,回家带给他们。

  拉萨距离北京不只三千六百多米的海拔,还有四千多公里的距离。但是随着二十年来一批一批的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变成“老西藏”,北京跟拉萨的距离越来越近,不再遥远。玉看商周,诗看晚唐。想到日后人们看新中国的西藏,有我三载光阴,已觉心田喜悦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