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我作为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了拉萨市工作。在此之前,对于西藏,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和想象。就是在这种毫无预设的前提下,我来到拉萨工作,并且工作在基层一线,从事工程建设和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有机会和居住在拉萨的各族群众交流,正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我逐渐对西藏这个颇具神秘感的地方有了清晰的认识。
由于工作的原因,来到拉萨我并没有体会到所谓“慢节奏的、恬淡的、与世无争的逃离都市的生活”,从一开始介入工作,我感受到的完全是一个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有的节奏,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工作,尽管和内地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但政府、企业、群众追求更快捷、更高效的愿望却是和内地一样强烈。在拉萨三年,高强度的工作、无数的加班、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与北京并无二致,有些时候由于特殊的环境甚至更加紧张。正是有了这样的切身感受,我才意识到,西藏并不是久居都市的内地人心目中想象的世外桃源,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西藏也许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而推动这强劲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诚然,西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地方特色较内地更加浓厚,但西藏人民绝不是生活在上文所说的文艺青年描绘的标签化的美好图画里的平面人物。就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现代和传统的碰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对现代生活的现实向往与对传统的感情怀念是纠结在一起的,就像我们每逢过年就感慨回不去的故乡以及越来越淡的年味一样。我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鲜活的例子,由于安装了天然气和采暖系统,家里的藏式炉子没有使用价值了,但老人依然觉得厨房里没有大火炉就没有温暖感觉,于是保留了炉子,但几周后,由于购买木材和牛粪的繁琐和每日清灰点火的麻烦,儿女们还是说服父母把炉子搬出了厨房。我想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社会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同时带来进步和小小的感伤,然而感伤是片刻的情绪,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如同现在的欧式别墅装修,只会安装模拟的电子壁炉彰显情怀,定不会冒着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在客厅安装一个烧木材的真壁炉。
没来西藏之前,我就一直对过于强调西藏特殊性,进而对西藏向现代化发展颇有微词的论调持有怀疑态度,且不说这种割裂普遍性的论调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仅仅从群众改善生活的需求出发,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是必然之路。援藏三年,在拉萨扎实工作和生活了三年,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怎样精简工作流程、如何实现高效维修、怎样方便用户实现就近缴费、如何提高安检覆盖率……我想其实正是这些小小诉求的逐一实现,才是社会幸福感的根本来源,朋友圈泛滥的心灵鸡汤在现实生活中可没有那么好使。
援藏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只有在西藏切实工作和生活才能有新的认识。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来西藏工作,首先要客观认识西藏,不能人云亦云,西藏目前的落后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西藏不适合走现代化的道路,也不是西藏人民不需要、不渴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在具体工作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的角度讲就是通过踏实工作,结合西藏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微观角度就是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现代化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回顾我的援藏岁月,没有高原雪山、天堂圣地的虚幻意境,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西藏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的缩影,尽管有着种种繁杂的矛盾纠结,依然坚定有力的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行。我从事的工作具体而琐碎,在日复一日地解决着发展中的各类小问题,很有幸能够在这样的前进洪流中做一个推动者。
(作者系北京援藏干部,现任拉萨市暖心燃气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