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故事

叶农: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发布时间:2021-10-19 作者:刘梦婕 来源:拉萨日报

叶农今年63岁,是1977年进藏的最后一批林周农场北京知识青年,也是那批知识青年中唯一留在西藏工作至退休的人。在西藏工作生活31年,叶农常怀感恩之心,他说,是西藏给了他如今的一切,教他进步,也令他成长。

1977年,19岁的叶农作为知识青年来到西藏,进入林周农场,开始了插队生活。为了更好地建设西藏,进藏前,叶农和同学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学习藏文。

“我们在民族出版社学了一年的藏文,学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学习结束后,全校师生都为我们送行,学校还送给我一个特别大的木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生活用品。”叶农回忆说。

“我们乘坐大客车,到了青海省五道梁、沱沱河的时候,高原反应、晕车的症状开始出现了。我当时吃不下、睡不着,在最后几天的车程里,完全靠水果罐头撑着来到拉萨。”叶农说。

从北京到西藏,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艰苦的条件、剧烈的高原反应,并没有让叶农打退堂鼓。他一心想着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更好地建设西藏。

叶农笑着说:“我的想法是,我们就应该和农牧民群众一起,向他们学习,跟他们一块儿劳动、生活。”

进入林周农场工作以后,每年在打麦场上脱麦粒的日子,让叶农印象最为深刻。由于机器打出来的麦子量太大,当时农场没有这么大的场地晾晒,所以只能依靠人力夜以继日地完成麦子的脱粒和晾晒工作。

“从8、9月份一直要干到11月份,每天傍晚的时候大家出去干活,那时候就盼着启明星出现在天空里,因为东边的启明星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去睡觉了。”叶农说。“大家当时睡的是帐篷,特别冷。一觉醒来的时候全身都是凉的,被子上全是霜和冰。”

不管条件如何艰苦,叶农总善于苦中作乐。因此在他的记忆里,有关于打麦场的劳动岁月,是一幅幅热闹的、每个人都散发着光芒的劳动画卷。

“集体劳动的场面可热烈了,当时打麦场上有灯光,灯光下尘土飞扬。因为劳动,大家身上都出了很多汗,所以就可以看到蒸汽、雾气在每个人身边萦绕着。”叶农说,“每天晚上大概都有几百人在同时劳动,场上的麦子堆得像山一样。我们就把这山一样的麦捆儿一点点变成麦粒儿。”

在农场时,当地的藏族老百姓给予了他温暖的关怀。当年被分配到林周农场后,叶农和另一位知识青年一起住进了当地群众家里。为了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住得好一些,藏族老阿妈将唯一的屋子让了出来。

有一次,叶农不小心踩到了生锈的镰刀伤了脚,老阿妈心疼他,守在屋门口给他打自己都舍不得喝一口的酥油茶。邻居大叔知道后,也将叶农叫去家中把最好的食物拿出来给他吃。

“大叔特别亲切。一会儿在我脸上摸一摸,一会儿在我脸上贴一贴。”叶农说,“那种亲切感就像是一家人那样,生活在他们中间我觉得特别幸福。”

在林周农场工作两年多以后,知识青年们接到通知可以返回北京,但是叶农选择留在西藏。热爱音乐的他先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创作音乐、排演节目,直至2008年退休。在西藏工作31年,叶农时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他说:“我19岁去西藏,50岁回到北京。是西藏给了我一切。”

回到北京后,叶农也常常关心着西藏的一切。闲暇时,他用小提琴奏起一首关于“老西藏”的歌。“您来了,就把心留在西藏。多少人的青春,就是酥油茶的味道;多少人的朋友,就是太阳下的兄弟。”叶农想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团结努力下,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