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支边知识青年们不仅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建设林周的土地,还将宝贵的知识带给了农场的孩子们,教他们识文断字、带他们认识世界。澎波农业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的教师们投入无限的热情,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相授给农场的孩子们。
澎波农业中学的前身是澎波中心小学,学校成立于1970年。当时,澎波农场的干部职工子女没有学校读书,于是场部决定,成立一所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知识。今年72岁的马连弟,进藏时还是懵懂的青春少女。但她不怕困难,接受了当时农场的任命,成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刚开始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两三个老师和十几个学生。虽然学生不多,但是年级不少,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都有。没办法我们只能在一个教室里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课。给二年级讲课的时候三年级做作业,给三年级讲课的时候四年级做作业。”马连弟回忆说。
虽然学生很少,但这些来自北京的年轻人依然认真负责地传授知识。很快,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受到了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提起学校的发展,马连弟脸上洋溢着骄傲,她告诉记者:“虽然那时我们这支队伍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也就是20岁,但是我们有工作热情、有工作干劲。大家凭着这份热情,慢慢地就把澎波中心小学红红火火地、有声有色地办起来了。”
考虑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澎波农场场部让学校搬到不远处的一家废旧的卫生所。马连弟带着5位老师和学生们平整土地、打扫房间,改善教学环境。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两大任务,第一是抓好正常的教学,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耽误。第二是抓好校园建筑设施的修缮。”马连弟说,“我们带着老师和学生自己修了路、建了厕所、完善了教室。”
今年76岁的葛彩云,也是当时澎波农业中学的教师。为了教学生们化学知识,她想尽了各种办法寻找实验器具,就连自己的脸盆也拿来做了教学器材。
“我讲化学课时讲到了排气取气法,没有水槽怎么办呢?我就用洗脸盆做水槽进行排气。”葛彩云说,“做实验的时候,学生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一点它就亮了?为什么一点它就爆炸了?学生们满肚子疑问,兴趣特别高。经常追着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学习的劲头也就提起来了。”
为了让藏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老师们每半个月给学生发一次写着汉语的纸条,学生说一句,老师们收走一张,在学生每半个月放假回家前进行统计。谁的纸条最少,就给予表扬奖励。“奖励一根铅笔、两张纸,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葛彩云说。
“为了给学生补充营养,老师们主动给学生买盐巴买茶。”马连弟说。
农场的孩子们学到了知识。离开学校以后,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当年澎波农业中学的老师们告诉记者,他们最骄傲的是把基础的知识教给了农场的下一代,这是他们奋斗的初心,也是他们无悔的青春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