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故事

吴莉萍: 峥嵘岁月永不褪色 交往交融情谊深

发布时间:2021-10-24 作者:杨璐 来源:拉萨日报

1975年,从拉萨中学毕业的40多名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的青年,来到林周农场,没有物质条件可依托,没有外力可借助,凭着青春和智慧,将一腔热血撒在了高原土地上,从此,三年知青经历,成了延续近50年的民族团结情谊。

吴莉萍,1956年出生,曾是林周农场知青。自2011年从深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退休后,她几乎住在成都的老房子里,陪伴已90岁高龄的母亲。向记者说起在林周农场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她滔滔不绝。吴莉萍的父亲当时是西藏政法系统干部,也临时负责了知青部分工作,在父亲的鼓励下,吴莉萍对下乡锻炼满怀激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群众对他们的热情帮助。吴莉萍说:“那个时候糌粑是很宝贵的,但是就是这么珍贵的糌粑,当地群众也会拿给我们吃。酥油也很稀有,那时冬天我们的嘴唇裂口,群众就会在茶里放一点酥油给我们喝,我们嘴上的裂口就会好很多。我记忆最深的是在劳动时,因为海拔高,我们干不了多久就会喘个不停,他们就让我们休息,活他们来干。这些一点一滴,是支撑我们艰苦奋斗三年的动力。”

看着吴莉萍展示的老照片,时间也仿佛退回到46年前,那时的吴莉萍面容清瘦,长发及腰。当时被分到林周农场七队,平常除了务农,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给当地的孩子们上课。52岁的扎巴朗杰,是当年吴莉萍的学生,现任林周县纳连扎寺管委会主任,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发扬老师们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精神。扎巴朗杰说:“当时知青老师给我们教书,条件非常简陋,不仅给我们教汉语文,还在课余时间教我们唱歌、跳舞,开展趣味活动,让我们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正是因为有了当时知青老师细心、认真的教育,我们大部分人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当上了国家干部。”

知青老师的教育,对扎巴朗杰影响很大,虽已时隔几十年,但一提起当年的启蒙老师,他依旧清晰地记得他们的模样。翻看着老照片,儿时那段熟悉的记忆涌入脑海。“这张照片里这位是德青老师,她是藏族。这位是吴老师,当时我们不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我们就说长头发的吴老师,我们都特别喜欢知青老师。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在队里上学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拍的。”扎巴朗杰一边翻阅老照片一边向记者讲述。

2017年,吴莉萍曾和当年一起奋斗过的知青回到林周农场。时过境迁,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扎巴朗杰专门去迎接当年的知青老师。吴莉萍既激动又担心,已经过去40多年,她及腰的长发也剪短了,当年的学生还会认识这个“长头发”老师吗?“没想到去了以后,他就在当年的场部欢迎我们。四十多年过去了,我都不认识他了。他也老了,差不多有50多岁。我把门一打开,他就迎了上来。我们激动地拥抱。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还认识我。”吴莉萍说。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和当地干部群众、学生凝结了深厚情谊,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吴莉萍告诉记者:“那个时候食物匮乏,天气恶劣,当地群众的劳动强度比我们大,但是他们给我们的印象是劳动结束后,就会开心地在田间地头唱歌、跳舞。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唉声叹气,或者对生活有过抱怨的话,对于任何事情他们都坦然面对。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

在林周农场,知青们和当地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更像家乡珍藏的一坛老酒,清冽而醇厚,历久而弥香,大家用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绚丽绽放,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