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被牦牛顶伤的患者,肠道破裂,全身多处受伤,病情很严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王斌当天正好值班。王斌知道这一类病情一点都不能耽搁,便急忙把患者推进了手术室。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重症监护室作为救治危重患者的关键场所,其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效果。”王斌说,“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治疗,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文关怀。”
获得患者对医疗团队的信任
ICU人文科室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优化患者关怀措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和同理心,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苦,为患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被牦牛顶伤的卓仁(化名)在治疗了一个星期之后有希望顺利转出ICU。大家正充满信心时,家属突然找到医生,表示要带着卓仁一块回家。
对于家属的意愿,科室医生们很不解。因为在前端治疗过程中,已经得知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家庭,情况紧急,所以医院先行垫付了治疗的费用,对患者及时进行了治疗,怎么突然就要回去呢?王斌经过和家属深入交流才得知,该患者来自偏远的牧区,现在连饭钱都没有了。
得知这个消息,科里的桂喜迎大夫等人自掏腰包,给患者买来了糌粑并给予患者1000元的资助。在这些帮助下,卓仁很快便痊愈出院了。
“在患者关怀方面,ICU人文科室建设注重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我们会力所能及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王斌说,“我们还设置了家属探视时间,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温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组织康复活动,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对医疗团队的信任和满意度。”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两天她就可以去普通病房了,需要随时观察腿部有没有肿起来,注意活动患者关节……”王斌事无巨细地嘱咐着患者家属。与王斌站在一起的还有年轻藏族医生卓玛次仁。王斌交代完后,卓玛次仁对他们进行翻译。“怕他们没听懂,每天跟患者家属沟通时我都会带上卓玛次仁。”王斌说,“这边整体的医患关系很和谐,我们会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让患者能够参与到自己的治疗方案中。”
为及时解决医患矛盾,防止因误解或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纠纷,该科室制定了每天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机制,不仅家属随时可以来找医生跟进情况,医生查完房也会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ICU每年都会收到十几面锦旗,多年无不良医德医风投诉、无医疗投诉。“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王斌表示,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29岁的卓玛次仁是王斌的徒弟,2021年成为一名ICU的医生。“新医生来到重症科室,最怕面对突发状况,自己没法把握。”卓玛次仁说,但是在这里自己从来没害怕过,哪怕是凌晨两三点,卓玛次仁都可以联系到师傅王斌。
“医务人员是医院科室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科室的整体水平。”王斌说,“我们科室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能力。”
对此,卓玛次仁深有感触。卓玛次仁跟着王斌以“师带徒”方式学习两周后,王斌就指导卓玛次仁做了开题报告。
“王主任问我对哪些方面感兴趣,我在重症时期面临很多有血栓风险的患者。因此最后跟王主任讨论后,我们决定做一个下肢血栓课题研究。”第一次接触课题报告,让卓玛次仁既紧张又激动。
从简单的回顾性课题研究入手,到筛选患者,再到后续的数据收集……王斌手把手地指导卓玛次仁,还会定期让卓玛次仁给科里进行汇报,科室其他有资历的医生也会对卓玛次仁的报告进行评价和指导。“目前我的课题数据部分已经录完,现在处在分析阶段。”卓玛次仁说,以前连录数据都不懂,现在已经掌握了实验设计的一系列程序,自己也在按照程序开展课题。
如今,卓玛次仁已经具备了独立管理患者和查房的能力。“作为年轻医生,我感觉咱们科室在‘传帮带’上做得很好,不管是援藏医生,还是本地资深医生,都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传给年轻医生。”卓玛次仁说。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如引入智能化医疗设备、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王斌说。
(转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5月14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