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人物

翻越世界屋脊——访北京援藏干部李粮企

发布时间:2012-03-27 作者: 来源:拉萨市委办公厅

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土路慢慢前进,虽然山下是一片晴朗,可是越往山上走,慢慢有了积雪,山上也在飘雪,周围全是一片刺眼的白,车窗玻璃上也蒙上了一层水雾。此时海拔5100米,而李粮企还在跟旁边的人沟通着文物保护的事,丝毫不在意周围发生了什么。作为拉萨市文物局副局长,李粮企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而采访他就要跟着他上山下乡徒步爬山,要不是亲身感受这种辛苦,还以为是游山玩水般轻松自在。

 

不是在山上就是在路上

李粮企的工作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来援藏前,李粮企并没有考虑太多,家人也很支持他,李粮企的爱人还说:“去呀,必须得去。”于是,带着领导的嘱托和家人的期望,李粮企来到了拉萨。刚来拉萨,李粮企就眼前一亮,“拉萨市的文物保有量太丰富了!算了一下有934处,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的了!”李粮企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高原反应,就立即投身到调研中去了。

这就是李粮企,作为建筑专业毕业而且一直在建筑圈里工作的干部,他丝毫不把自己当作是来援藏的,有了这个专业特长,他在西藏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有了许多用武之地。西藏的文物大多集中在寺庙,刚进藏的十几天里,李粮企就亲自带队走访了拉萨的50多座寺庙和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拉萨古城风貌和历史街区,协同各级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西藏的寺庙名多繁杂,他却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而且从专业角度给予分析和评价,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敬佩和信赖。

来藏一年半了,现在的李粮企比当地人还了解拉萨的文物分布。有些很小的寺庙,除了当地村民很少有外人去过的他甚至也去做过调研,这些大多是未通公路的地方,而西藏的寺庙一般建在山上,还要徒步爬山。这一路上跟着李粮企验收了好几个点,从天不亮出发一直到晚上11点回到拉萨,早已经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中午的那顿饭也是下午三点半在某个搬迁点的乡里面随便吃的,这回可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沿着车辙压出来的路。这次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一五”重点水利工程,涉及到周边文物点的搬迁,需要大量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还要组织协调搬迁工作,这条路李粮企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回。

因为李粮企工作时不是在山上就是在路上,要采访他也就只有跟着他脚步走。再次采访他听说是去哲蚌寺,到了以后才发现,还要爬哲蚌寺后面的山,山上有一个小型蓄水工程的验收。于是跟在他后面,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爬,碰到陡的石坡有时候还要手脚并用,高原上缺氧,这一爬山,更感到氧气不够用,心脏就像要跳出来,只能走走停停。可李粮企却跟同事一边聊工作一边爬山,“我的工作就是这样,都已经习惯了。”爬到山上的时候,很多人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坐到了地上,而李粮企一刻没停,又忙着组织验收去了。

 

让文物保护有更长远的规划

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殊的高原气候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原因等造成了拉萨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相比内地还较为滞后。如何让拉萨市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和理念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李粮企来到拉萨后一直困扰和为之思索的课题。

为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拉萨市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李粮企先后组织开展了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寺藏(馆藏)文物鉴定建档、建设“数字文保”平台工程、出台市级文物保护法规等项工作。当李粮企看到拉萨曲贡遗址的文物时就惊叹了,拉萨曲贡遗址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但破坏较为严重,今年5月,李粮企委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拉萨曲贡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现已完成初稿,可以召开第一次专家评审论证会。

针对拉萨的文物缺乏总体性的保护规划,李粮企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11年,《大昭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经过申报先是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准,10月份,又得到国家财政部15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目前编制工作已正式展开。常年来,拉萨市寺藏(馆藏)文物长期处于未经鉴定而没有定级、缺乏记录档案及登记工作、文字和照片资料还停留在纸质档案的基础上等状况下。不仅不利于文物查找、数量统计、确定级别,更是直接影响了文物对外交流及展示工作。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李粮企主动沟通及联系,已确定在2011年底至2012上半年集中开展大昭寺及门孜康的文物登记和鉴定工作。“特别是大昭寺,从目前统计数字看,寺藏文物约有6400余件,其中甚至有《唐蕃会盟碑》、传为松赞干布用过的马头壶、以及7世纪以来各时期来自印度、尼泊尔、内地和雪域藏区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各种造像、唐卡、佛塔、经书、宗教法器等重要文物。”大昭寺的文物经过鉴定,将对西藏文物保护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放眼长远,李粮企还准备组织建设拉萨市数字文保信息平台。援藏伊始,李粮企就联系各方面做出了《拉萨市“数字文保”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拟利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拉萨市文物保护业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文物保护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并全面支撑拉萨市文保事业的各项业务,使拉萨市文博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形成,共享利用能力大幅提升,为拉萨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将拉萨市“数字文保”体系框架基本建成。经过努力,该工程已进入北京市援藏项目库,计划将于2012年正式实施。为使拉萨市文物保护在实际工作操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急需出台一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李粮企还开展了文物保护立法调研及起草工作。

 

援藏虽苦,乐在其中

正是因为有了实地调研所以才有发言权,李粮企利用自己近20年在古建筑领域的工作经验,与拉萨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为拉萨的文物保护事业做了很多实事。不管是推广宣传、增进京藏文物交流还是完善文物保护资料、组织协调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完善重点文物保护设施、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参与处理破坏文物行为,还是受邀参与文物保护工程检查等等,李粮企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给出了很多专业性和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先后接受了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宣传媒体的采访。去年,李粮企负责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还分别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今年6月底,李粮企接受西藏卫视采访,录制了一档《历史名街八廓街》节目,后经西藏电视台面向全国播出。

李粮企不仅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发挥力量,在北京援藏指挥部,他还分别加入宣传信息组与家属接待组,与援友共同主持了多档生日宴会或节日晚会等节目,为北京援藏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尽欢笑。李粮企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多次组织援友们参观拉萨市的文物古迹和观赏寺藏文物,为大家普及文物知识,教大家鉴别真假。

采访李粮企确实会让人学到很多东西,当跟着他爬到山顶,虽然累,但看到山上的五彩经幡随风飘扬,山下的寺庙和村庄星星点点,安静地立在那里,金色的阳光照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幸好有了良好的保护,才能让世人得以观瞻和学习。李粮企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并且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