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人物

生死关头交出满分答卷

发布时间:2016-05-12 作者:徐金水 来源:拉萨晚报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问,对于援藏干部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带着这三个拷问,我走进了雪域高原,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2015年的春夏之交,我在尼泊尔地震抗震救灾前线,余震不断,落石频频,生死一线间,我的回答反而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说起来,援藏已是我第二次踏上西藏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和初来时一样,面对她的辽阔,她的静默,她的壮美,我长时间地失语,只能看,只能听,只能呼吸,什么也不能说。

  太阳一直照进我心里,星星就在我的灵魂闪烁。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朝圣。

  这样的西藏,让我深深眷恋。而我不再是一个过客,不只为了朝圣。风尘仆仆,抛妻别子,远辞故土,捧心高原,究竟为了什么?记得在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月朗风清,那里一片安宁,那里人儿善良,那里一片吉祥,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不就是为了把西藏建设成为真正的香巴拉吗———梵天净土,日夜如歌,安居乐业,民众幸福。正是因了这种信念,老西藏”冰山敢上,雪海敢闯,毫无畏惧;因为有这种信念,“两路”建设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因为有这种信念,共产党人带领雪域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饥寒交迫走向繁荣富强。

  如今,这个“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而我作为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的一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从江苏省疾控中心到拉萨市疾控中心,变换的不只是空间位置,还有心境和责任。初到拉萨,我既震惊于工作条件的简陋和落后,又感动于当地百姓的淳朴和厚重。在克服了高原反应后,我马不停蹄调研了拉萨市疾控中心和林周、尼木、达孜、当雄所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情况,制定了三年援助拉萨市工作方案,确定了“以能力提升为前提、以项目合作为载体、以特色专业打造为重点”的援藏工作思路。

  如何提高现有人员技术水平,变“输血”为“造血”,打造一支过硬的业务团队,是我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年多来,依托“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机制,我协调组织江苏省16批85人次赴拉萨指导工作,累计选派8名专业人员到江苏进修,先后举办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培训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免疫规划技术骨干培训、传染病诊断和防治技术培训班等,培训拉萨市所辖县(区)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

  在江苏省援藏指挥部、拉萨市卫生局和后方大力支持下,我多方争取了拉萨市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门诊、职业化接种人员、标准化冷链“三化”建设项目、寄生虫诊断技术和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卫生监督能力建设项目等,累计争取的630余万元中,包括江苏省援藏指挥部规范化门诊建设项目和培训经费430万元、江苏省疾控中心99万元、江苏省血防所46万元和监督所、高校等其他系统55万元。拉萨市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三化”项目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5家,拉萨市疾控中心拥有了独立冷库、冷藏运输车、预防接种应急处置车;拉萨市农牧民常见流行病调查项目掌握了4000余人流调资料,专业人员具备6种常见寄生虫实验室诊断能力;拉萨市卫生监督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江苏轮派3名专业人员短期理论培训和现场带教,显著提高了公共场所、医疗市场、学校卫生监督水平和处理举报投诉能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和食品风险监测检测工作从无到有,水质理化检测指标从不到20项提到40余项;39种传染病中拉萨市疾控中心有能力检测34种,位居全区第一。

  2015年4月25日,突如其来的8.1级强震打乱了日喀则市各族群众宁静祥和的生活。地动山摇之后,聂拉木在呻吟、吉隆在哭泣、定日在呼喊。灾情就是命令。因为有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经验,我主动请缨随西藏卫生防疫二队于4月26日奔赴受灾严重的日喀则地区。

  作为副队长,我带领5名藏族防疫队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经过两天长途跋涉,于4月27日23时抵达聂拉木县。当晚,在海拔4100多米的地震灾区,雨雪交加,大风肆虐,停水停电,我和队员们又累又饿。但想到灾情紧急,受灾群众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不顾疲惫,不等不靠,勘察营地,搭建帐篷。凌晨1点,帐篷搭好了,大伙儿这才煮了碗方便面填肚子。吃过“晚饭”,我们就在帐篷里和县卫生局的负责同志商量接下来的工作,连夜拟定了聂拉木县《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睡觉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人盖三四床棉被外加一个睡袋,才能勉强保暖。

  4月28日一大早,我带头进村入户,开展环境消杀。我们每个队员都背着消毒喷雾器,徒步在帐篷区周边、房屋倒塌点、各处厕所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完成后则开展地震区域饮用水监测,并送流动实验室做详细的水质检测分析。每个流程、每个细节我们都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直接关系抗震救灾大局!直到全部工作完成后,我和队友们才回到驻地一起准备简单的饭菜。令我特别感动的是,我们的队伍绝大多数是藏族同志,但他们在做饭时都会照顾我的口味,哪怕食物再简单不过。

  4月29日,通往樟木镇的公路被抢通,我们接到通知,进入樟木灾区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因路况糟糕,防疫队只能徒步赶往樟木镇。为了赶时间,避免余震再次断路,我与5位藏族防疫队员背着药剂,提着装备,边走边吃干粮,一口气走了3个多小时。期间,我们3次冒着落石和随时余震的风险进出樟木镇,评估震后卫生条件,消杀樟木灾民临时安置点、医疗点环境并处理垃圾,检测公安、边防部队居住点临时水源水质,指导无害化处理尸体工作,保障留守樟木官兵生活安全。那个时候,我们真切感到死神就在身边,随时可能出现,但我们也真的无暇考虑生死,更来不及恐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抗震救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当时唯一的念头。

  5月4日至7日,我又奉上级命令,带领防疫小队步行近30公里进入尼泊尔境内,足量消杀厕所、学校、垃圾桶、安置点,发放灾民常用药物。每人背负10公斤的消毒水在山路上行军,这对我们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极限考验。我们疲惫不堪,但我们斗志高昂。每到一个安置点,我们都通过英语和藏语走访了解灾情、群众安置、疾病发生等情况,巡视帐篷内外环境卫生状况,排查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和患病群众,评价和处理饮用水卫生安全。同时,我们还尽力帮助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体系,开展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监测工作,为恢复尼泊尔震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尽心尽力。

  5月15日,在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后,我带领队员顺利返回拉萨。20天的灾后防疫工作,实现了灾区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了灾区聂拉木县和尼泊尔边境地区灾后无大疫———我和卫生防疫系统的同事,在生死关头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

  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自己的援藏之旅也会像高原上的风一样掠过原野然后不留一点痕迹。但我也知道,只要把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和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努力一起,融入党和国家治边稳藏的千秋大业中,就会在雪域大地上铸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作者系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拉萨市疾控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