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生活

在高原沃土扎根生长

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 裴儒弟 来源:西藏日报

2025年1月,我光荣入选中组部、团中央赴藏博士服务团,服务单位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参事室。1月14日,我乘机抵达拉萨,当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带着寒意的高原气息扑面而来,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正式拉开了序幕。

初到拉萨的日子,高原反应成了第一道“拦路虎”。夜晚难以入眠时,窗外布达拉宫的金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明明是调研中常见的景象,此刻却因“常住者”的身份而显得格外不同。

记得刚到岗的第一周,爬上三层楼就会气喘吁吁,撰写材料时常常因缺氧而思维迟滞。很快,单位给大家配备了氧气瓶。在同事的指导下,我学着放慢节奏,在繁华的八廓街上感受藏文化的魅力,在周末的拉萨河畔看水鸟掠过水面。渐渐地,头痛的症状消失了,脚步也轻快起来,我的身体开始适应这种“缺氧但不缺精神”的生活节奏。

当我能听懂简单的藏语问候时,突然明白:适应高原不仅是身体的调适,更是心灵的融入。那些曾在文献中读到的“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此刻正化作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融入我的日常。

作为长期从事西藏研究的学者,过去的工作更多是在书斋中梳理文献、在调研中收集数据,但挂职锻炼让我站到了政策实践的第一线,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思想上的深刻重塑。

刚到岗位时,面对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我曾一度手足无措。记得有一次撰写内部报告时,习惯于学术写作的我,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理论分析,被领导指出应去边境县实地调研。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在西藏工作,既要抬头看天,更要低头看路。政策建议不是写论文,要能实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让我明白:现实问题研究必须与基层实践需求同频共振。

我有幸参与了2次边境县调研,走访了墨脱县、隆子县、亚东县等地。在参与边境县调研的日子里,我们驱车穿越蜿蜒曲折的山路,在墨脱县的热带雨林里看珞巴族群众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在隆子县的爱国守边先进事迹展馆听解说员讲述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家守边的故事,在错那市的高原牧场了解牧民定居后的生活变化。

7月赴昌都授课。这一经历让我对援藏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援藏”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与援藏干部的交流中,我听到了他们放弃内地舒适生活、扎根高原的故事:有的医生在海拔4000米的乡镇卫生院坚守十年,有的教师把青春奉献给雪域校园,有的企业家带着技术和资金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援藏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激活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场需要用真心、付真情的长期坚守。作为博士服务团成员,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交流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研究是我最新研究的课题,在西藏的7个月,让这个曾经停留在纸面上的学术概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践画卷。

在墨脱县调研时,我看到门巴族群众用汉语向游客介绍当地特产,孩子们在学校里与藏族、汉族同学一起唱国歌;在康马县的文化节上,各族群众同台表演,藏戏的雄浑、汉族秧歌的欢快、回族踏脚的矫健,共同奏响了民族团结的乐章。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日常生活中。

基于这些实地调研,我顺利完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的结项。与以往不同,这次的研究成果里,不仅有理论分析,更有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案例和数据。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研究边疆问题的学者,我们的双脚必须踏在边疆地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服务于国家稳定和边疆发展,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术力量。

高原的7个月,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开展工作,更是如何做人。在隆子县桑杰曲巴常旧居,解说员告诉我们,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她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这句话让我明白,什么是“国之大者”;在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遇到一名乡干部,他说:“我是从这里退伍的,对这里有感情。我还想为这里做些事、守好边,所以我又考到这里工作。”这让我懂得,什么是爱国守边精神。这些在高原上闪耀的精神光芒,激励我前行。

高原的风,吹走了初来时的青涩,却吹不散心中的热忱。这片土地用它的辽阔与厚重,教会我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初心。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段宝贵经历转化为长期学术资源,在未来研究中持续关注西藏和边疆稳定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7个月的收获与感悟,牢记“学术戍边”的初心使命,继续在高原上扎根生长,用脚步丈量边疆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回应群众的每一个期盼,努力把挂职锻炼的成果,转化为服务西藏发展稳定的实际行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一名社科研究者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