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没有路的。”清晨问路,不等开口,路边村民便告诉记者,这条被命名为349国道的路还没有修通,虽与甲玛沟仅一山之隔,但山路连摩托车也过不去。当了解到记者去的是支岗村时,他笑着说:“这里便是。”
走出山南市区,过雅鲁藏布江北行,山沟越来越窄,山上灌木越来越多的时候,眼前出现一个建筑工地。一栋栋框架结构的房屋主体接近完工。只见混凝土磅车和混凝土臂架泵车互相配合,正在完成最后几栋屋顶的浇筑。这是乃东区索珠乡支岗村二组原址新建项目现场,也是山南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凝聚合力办好民生实事
“以前,车只能停在村口,东西得靠人背进村。”支岗村二组组长多吉说,“看现在的路,将来车能开到家门口。”支岗村是乃东区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由于山多沟窄平地少,群众居住环境狭窄,生活不便。
近年来,山南市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为支岗村二组30多户群众争取资金2400多万元,重新规划、新建房屋。第十三批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江涛介绍说,乃东区还协调73万余元,对村委会综合楼进行提档升级;协调240余万元,为一组修建了防洪堤,解决了雨季河水淹没庄稼的问题,给灌渠加了盖板,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安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13万元,维修了通往牧场的40多公里生产路。
一件件小事,体现的是惠及农牧民的大民生。
记者采访,遇到上级部门下派的专家组在村里实地调研,对二期工程的集中圈养区、污水处理等设施进行科学选址。
据了解,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山南市已完成人畜分离5万余户,并通过“党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实时监督进展,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厕所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在支岗村二组,记者看到,原址新建房屋在做到人畜分离的同时,也为每户在小院里设计了冲水式卫生间。将来,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洗澡,上厕所也卫生、方便。
小小厕所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千年传统的旱厕正在退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支岗村二组新建的冲水式卫生间也是山南市农牧区“厕所革命”的一部分。
在琼结县昌嘎村,村民次仁卓玛正忙着擦拭新安装的热水器。几年前,政府投入1240万元在全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59户家庭完成了庭院硬化、厕所改造和饮水入厨工程。“以前洗澡得去镇上,现在家里就能洗热水澡!”她感慨地说。如今,昌嘎村已全面实现人畜分离,村民的生活方式悄然转型。
这样的变化源于山南市对“厕所革命”的全力推进。截至今年年初,山南市累计建成户用卫生厕所6.27万余座,普及率达89%,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97%的行政村。
富民产业激发振兴活力
“我们组有1400多头牦牛,黄牛也有几十头。收入主要靠把牛卖到乡里的企业,每年每户有3万到5万元的收入。”支岗村兽医巴桑次仁告诉记者,以二组为例,全组43户165人,以前,除了大学生和到沟外上学的孩子外,村民很少有人走出山沟,劳动力大量闲置。驻村工作队的进驻和工程队的到来,为支岗这座乃东区最偏远的村子带来活力。
去年,支岗村二组用集体积蓄购买了一台挖掘机,加入了乡里的工程车队。
今年,通过乡里和驻村工作队协调联系,村里组织了60名劳动力加入南北山绿化工程。
乡村美,先要产业兴。正当支岗村人走出山沟外出打工的时候,西藏农牧学院副教授德吉来到贡嘎县矮化苹果园区,对果农进行苹果树修剪技术的专业指导。
她告诉大家,正确的修剪可以促进果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强果树的抗逆性。果农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不时提问,德吉一一耐心解答。
2024年,扎囊县德吉新村的矮化苹果通过援藏渠道销往全国,年收入突破4万元。山南矮化苹果也出口到了国外,至此,全区7市地都有了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
据统计,山南市依托衔接资金93.49亿元,实施810个产业项目,推动藏鸡养殖、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3县区20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达20万元以上。
生态治理提升乡村品味
和美乡村建设,要使广大农牧区宜居宜业,也要保护好农牧生态环境和文化根脉。这一理念贯穿山南市乡村建设始终。
曲松县下洛村村民拉姆,参与村里的“周一二五”集体清扫特别积极。村里推行的积分制让她干劲十足:“扫一次街攒10分,能换肥皂、纸巾。”这种创新机制源于山南市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琼结县首创“畜粪离村”做法,扎囊县推行“十小进农家”,将环保意识融入村规民约。
在乃东区,村民拉巴卓玛通过“乃东e家”小程序拍照上传垃圾堆放问题,不到半天便有保洁员前来清理。“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新时代的乡村。”她晃着手机,笑容灿烂。
暮色渐沉,琼结县青瓦达孜广场上,《久河卓舞》的鼓点铿锵响起。台下,刚参加完《山南市农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宣传活动的格桑多吉若有所思:“留住乡愁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共生。”
望得见的山水,正孕育着留得住的幸福。在山南,村民的愿景已化作院角的格桑花,一年比一年开得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