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改革赋能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昌都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周婷婷 来源:西藏日报
 

“以前遇到需要户籍证明才能办理的业务,得专门回老家成都办理,不仅来回成本高,还耽误做生意。如今通过视频连线,一小时就办好了跨省医保参保信息变更,太方便了!”近日,在昌都市贡觉县经商的何昌伟亲身体验“跨省通办”服务后感叹道。

何昌伟的经历,反映出昌都市政务服务改革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便利。从全流程电子化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到“绣花针”般的12345热线服务,从“减证放权”的政务改革到“跨省通办”的便民实践,昌都市正以数字化改革为笔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在营商环境和民生福祉的答卷上书写双优答卷:2024年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金额实现109.37亿元,政务服务满意度在98%以上。

公共资源交易迈向“全链透明”

走进昌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场工程建设项目线上开标会正在进行,加密传输、投标文件解密、智能化评标等数字化手段环环相扣。全程“不见面”的操作让投标人魏福军感慨:“以前投标要带一大摞资料,自从实行全程电子化投标,成本降了,智能化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更加公平公正了。”

2024年,昌都市全面升级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覆盖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各类项目,实现“登记—招标—投标—评标—公示”全程无缝对接在线操作,线上交易率提升至100%,形成规范高效、公平竞争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数据显示,去年共服务经营主体交易招投标1274场次,交易总额109.37亿元,其中服务工程建设类交易占比超七成,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引擎。

“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投标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将发现的潜在违法违纪行为移交监管部门进行处理。”昌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人妮昂介绍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用“日、周、月、年”四级统计机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时发现经营主体的交易行为和趋势,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创新不止于此。去年5月,昌都市率先在房建市政工程类建设项目中实行“智能化评标”,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多维度辅助评审模型,系统自动生成打分标准并分配权重。同时,加大跨省异地评标对接力度,形成跨省异地评标工作常态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筑牢廉洁防线。

民生诉求实现“一线应答”

“我家附近还有人在施工,孩子明天还要上课,能不能帮忙处理一下!”近期,昌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话务员接到市民求助。工单生成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调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联动处置,2小时内解决了扰民问题。这种“接诉即办”的高效背后,是17类事项标准化流程和34个部门协同机制的强力支撑。

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呼叫中心,电子屏上的“民情热力图”实时跳动。“我们通过ABC分类工单机制,2小时内完成跨部门联动处置,在推进热线服务科学化建设的同时,推动由‘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昌都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副局长周展鹏介绍说,针对反复出现的施工噪音投诉,热线中心联动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建立“事前预告—事中反馈—事后回访”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同类问题多头投诉。

4月底,昌都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创新推出12345热线“领导接听日”活动,昌都市文旅局副局长巴桑拉姆变身接线员,2小时内接听了5个有关旅游服务的咨询和求助电话。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呼叫中心负责人梁杰介绍说:“我们从降低高频事项的重复投诉率下手,对群众咨询和投诉较多的高频事项进行重点分析,邀请有关负责人现场接听热线,后期还将陆续在住建、交通等领域推广,让更多‘民生痛点’转变为‘治理亮点’。”

创新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在昌都市政务服务中心,个体经营者江村罗布仅用了十几分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相比之前的办结时限,现在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压缩了营业执照办结时限,实现即办即结,这得益于昌都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2024年,昌都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打破层级、部门壁垒,整合12个部门98项高频服务事项,设立4个综合服务窗口,群众从“一事跑多窗”变为“一窗办多事”。截至目前,共办理相关事项60余件。

“跨省通办”的突破更具示范意义,108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跨省通办”。江达县、贡觉县积极与四川德格县、白玉县、成都武侯区等地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让异地办事更便捷。仅贡觉县,2024年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业务4126件。

此外,昌都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推出“智能+帮办”模式,采购营业执照、医保、社保自助服务机等自助终端机,去年帮办代办业务400余件。

从雪域高原到数字云端,从热线一端到服务一线,昌都市正以数字技术重构服务流程,用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靠数据赋能提升治理精度。未来,昌都市将继续推进改革,让政务服务的春风吹暖更多企业和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