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传说中,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阿古顿巴就出生于此。这里的铜佛制作手工艺,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声名远播。
巴拉厦沟位于白纳村。据传,这条沟的上游分布着七座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旁曾有一头公牛(藏语称“巴”)不慎掉入湖中消失(藏语“消失”为“拉”)。令人惊奇的是,这头牛后来在东面(藏语为“厦”)几十公里外的“白纳”被找到。“纳”在藏语中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而“白纳”之名则源于这片土地的主人“白玛”。因此,人们将此地称为“巴拉厦”,寓意神奇之地。
沿着318国道穿过达孜城区,从德庆镇政府东侧的碎石路向南行驶约5公里,记者一行抵达白纳村。
在白纳村,84岁的朗追老人身着节日盛装,在美丽的林卡中迎接记者的到来。尽管步履蹒跚,但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甜蜜与满足。
朗追老人一生未曾离开过白纳村,与祖辈一样,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务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在这里生活了80多年,从未离开过。过去,村里人主要靠农牧业和锻铜手艺为生,生活安稳而平静。直到90年代,才陆续有人外出务工或跑运输,他们是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也是最早为家乡做贡献的人。林卡就是在他们的努力和镇政府的支持下慢慢建起来的。”朗追回忆道。
在西藏,“过林卡”是一种传统的休闲方式,类似于郊游和野餐。自2020年起,为激发旅游消费活力,西藏大力推广“西藏人游西藏”活动,传统林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林卡经济已成为西藏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发展林卡经济,不仅需要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当地对林卡的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2021年起,达孜区文旅局对达孜区48家林卡进行调研,申请江苏援藏资金800万元,对其中10家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大但基础条件薄弱的林卡进行升级改造。
白纳村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位于白纳村8组的林卡内,绿树成荫,帐篷错落有致,为游客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不远处,十多个帐篷中传来欢声笑语,孩子们嬉戏玩耍,大人们把酒言欢。在这片宁静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市民普布表示:“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家人来这里过林卡。林卡的设施和环境都很不错,我们玩得很开心。”
这些“小帐篷”撑起了白纳村的“大经济”,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平措杰布家距离8组林卡不到1公里,步行仅需10多分钟。他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在林卡工作,增加收入。
“林卡建起来之前,我们只能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林卡工作,不仅轻松,收入也稳定。去年我拿到了5000元分红,今年效益更好,收入也更可观。”平措杰布说。
像平措杰布一样在林卡就业的还有十几位村民。自8组林卡建成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作为达孜区林卡升级项目之一,政府去年新建了轻奢帐篷和游步道,收益将以分红形式发放给村民。随着游客增多,林卡也将进一步完善设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白纳村4组也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林卡经济。目前,该组林卡正处于设计阶段,未来将以“国企+小组”模式运营,收益同样以分红形式惠及村民,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4组的林卡水草丰美,风景宜人。在区镇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准备修缮帐篷,提升服务质量,争取年底拿到更多分红。”4组组长洛追表示。
林卡经济“香”但也“卷”。为避免无序竞争,白纳村所有林卡均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充分保障村民利益。
“林卡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轮流在林卡打工,年底能拿到不少分红。”白纳村副主任拉巴旺堆说。
朗追老人感慨道:“林卡让我们白纳更出名、更富裕。每年我还能分到几千元分红,作为老人,我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