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尼木县吞达村:巧打“组合拳” 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08-13 作者:李从芳 来源:拉萨日报

在拉萨河上游的西岸河谷中,藏着一个散发着独特香气的村庄。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有一排排木质水车日夜不停地旋转,缕缕青烟缠绕着雪山。沿着拉萨向西行驶120公里,便能抵达藏文和藏香的发源地——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如今的吞达村,家家户户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千年藏香在河谷中生生不息,非遗产业、指尖技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发展活力。

走进吞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藏文鼻祖吞弥·桑布扎的故居。这座建于1400多年前的土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尽管600余平方米的房屋内壁画和设施等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吞弥·桑布扎的生平事迹。故居前,吞巴河蜿蜒流淌,为吞达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相传1400多年前,吞弥·桑布扎正是在这里融合了大唐香道和藏医药文化,发明了水磨藏香技术,使这项‘活文化’流传至今。”尼木县吞巴镇党委书记张绪刚介绍说。

吞巴河这条浅而湍急的河流,不仅是村子的生命线,更是藏香的“天然工坊”。走近吞达村的水磨长廊,数百座木质水车吱呀作响,清澈的溪水推动水车旋转,带动木柄反复捶打石槽中的柏木段。在阳光下,碎木屑与水花一同飞舞,最终磨成湿润的褐色木泥,这就是制作水磨藏香最主要的原料。

每天清晨,村民米玛扎西便在绿荫下忙碌着。他将木泥压成香砖,混合藏红花、檀香、麝香等28种药材,揉成香泥后装入牛角,挤出笔直的线条——这便是藏香最初的形态。整套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经历十几道手工步骤……

米玛扎西说:“我们一直坚持手工制作,需要专门用水里磨的木泥混合28种药材进行制作,少一种药材闻起来香味都不一样。”

经过近60年的发展,藏香已经成为吞达村的支柱性经济产业。2024年,仅吞达村就有120多户村民从事藏香制作,吞巴镇从事藏香制作的村民高达351户,藏香产值达3968.4万元。村民格桑次仁家里有3人制作藏香,一年收入将近50万元。

尼木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藏香文化,巧妙打出“非遗+旅游”的组合拳。2016年,尼木县打造了吞巴景区,游客不仅能参观吞弥·桑布扎故居,还能亲手体验挤香、晾晒的乐趣。近年来举办的“吞弥文化旅游节”“尼木大峡谷·吞巴藏香源”旅游文化节等盛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展台上,传统线香与文创香囊、藏香精油并排陈列;直播间里,主播用汉语、英语介绍着香道文化。游客格桑多吉说:“我是专门从日喀则过来的,这边自然风光非常好,还有制作藏香和藏文字的一些文化体验,非常有趣。”

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乡村和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吞达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采访结束之际,我们了解到,尼木县委、县政府还将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建设开发吞达村,相信吞达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