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自治区积极筹措财政资金,对民房重建进行配套补助,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央企、国企主动捐建,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定重建方案,针对不同家庭人口规模,推出6种精准适配户型,实现了“人口与面积”的精准匹配,既有效满足了灾区群众当下的需求,也为灾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
安全与质量是民房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常抓安全不懈,强化全过程监管,各参建企业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选用优质建材,精心建设施工。如今,曾经脆弱的土木结构房屋已经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新居所取代。
在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新建的126套住房整齐排列,村民罗布在新房重建期间,每天到现场“打卡”,亲眼见证了新家从废墟中拔地而起。“房子不仅建得快,质量还很好”,他朴实的话语中满含感激。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日喀则市在房屋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地域特色,白色外墙的藏式基调巧妙融合现代线条与当地风貌,既有效传承了文化根脉,又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室内“客厅、厨房、卧室”分离的现代布局,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群众以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好的高品质现代生活。
搬进新居,开启了受灾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篇章。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的巴桑家中有11口人,看着崭新的大房子,她激动不已:“靠我们自己盖这样的房子根本不可能!党和政府帮我们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梦。”她算了一笔账,自建需70余万元,对她家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多亏党和国家的关怀,这新房子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未来的日子!”同是夏拉苏村的扎西次仁一家7口在160平方米的新房里合影留念,他特意留了间储藏室:“以后囤满青稞和酥油,再也不怕灾害了。政策好不好,看房子一天天高起来就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幸福。”重建不仅解决了群众安居的问题,更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
灾区群众既是重建家园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这场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正如一位村民所言:“好在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未来总得靠自己。”这朴素的信念,正是灾区群众用乐观、勤劳和坚韧挥别阴霾、拥抱未来的真实写照。受灾群众不等不靠,积极投身生产恢复,开商店、种蔬菜、计划开民宿、就近务工、学习手艺打算开饭店……新的生活图景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如今,驱车行驶在定日、拉孜等地,窗外的崭新村落静静诉说着地震后的重生故事。那些整齐的藏式新居、忙碌的身影、孩童的欢笑,共同谱写了一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重建美好家园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