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就业援藏添动能  雪域青年绽芳华
—各省(市)助力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扫描

发布时间:2025-10-19 作者:嘎娃白玛 来源:西藏日报

“没想到能在湖南找到稳定工作,还认识了很多汉族、土家族朋友,现在的生活踏实又有奔头。”在湖南就业的西藏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德吉曲珍,如今不仅工作顺利,还当选为张家界市人大代表、永定区政协委员。德吉曲珍的故事,正是全国各省(市)深入开展就业援藏工作、助力西藏青年实现梦想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人社部及各省(市)始终把就业援藏作为增进民族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累计为西藏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8万个,创新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助力1.3万余人实现就业。

“从日喀则到山东,不仅找到了工作,单位还帮我解决了住房,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就职于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央珍,话语里满是在鲁就业的幸福感。这份幸福,正是各省(市)立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以“岗位供给+政策保障”筑牢全方位就业帮扶体系的体现。

在岗位开发上,自2015年起,江苏率先将接收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苏就业纳入政策性安置范围,每年提供事业单位岗位36个、国企岗位40个、非公企业岗位2000余个。2021至2024年累计接收294人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招聘数量、岗位质量、岗位利用率均居全国援藏省(市)前列;山东每年统筹事业单位编制开展专项招聘。“十四五”以来累计提供岗位650个,同时通过岗位适配、职称评审等后续服务,确保毕业生“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政策托底同样扎实有力。上海推出就业援藏专项补贴政策,对招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每年1.3万元补贴,有效撬动企业参与积极性;陕西建立“小组团”就业服务基地,以定制化岗位对接和全程服务保障,推动阿里地区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率提升至13%以上;浙江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定制“虫草假”“人才公寓”“安家礼包”等关心关爱政策,让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异乡就业更安心。

在此基础上,各省(市)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产业+就业”等创新模式,让就业通道更宽、服务更暖。

“从小就知道岳阳市对口支援我们桑日县,一直很向往这座城市。”西藏山南籍的高校毕业生次仁卓嘎,通过“湘就业”服务平台线上招聘专区完成了简历投递。

为了让就业服务更贴心,湖南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上打通“云端招聘—远程考核—在线签约”全流程服务,毕业生不出藏就能对接岗位;线下构建“组团+就业”新模式,建立8个“组团式”就业(见习)基地,形成“见习体验—技能培训—定向就业”的培育链条,累计组织150余名高校毕业生“组团式”赴湖南企业就业,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在湘就业稳定率达88.2%。

“‘格桑花开’特训营帮我拓宽了视野、攒足了信心,还学到了能落地的创业本领。”“00后”藏族姑娘贡觉卓玛,从第六届“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结业后,在南京创办了格桑梅朵就业创业中心。各省(市)千方百计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赋能。山东围绕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发展需求,自“十四五”以来,每年安排9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定向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86名学生提供精准赋能;浙江创新开展就业实训和创业精英培训项目,组织89名那曲籍高校毕业生走进杭州、宁波等地企业开展就业实训,21名那曲籍创业精英赴浙接受系统培训,10名高校毕业生通过“秀色”共融互联网营销师培训,变身为家乡“代言”的主播;安徽聚焦数字经济、非遗文创等新业态培训,让年轻人在培训中找准职业方向,逐步成长为契合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就业创业筑牢能力根基。

就业援藏的春风劲吹,从岗位开发到政策保障,从服务创新到技能赋能,各省(市)的精准帮扶举措,不仅让越来越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更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携手共进中结出了同心筑梦、共促发展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