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料库>理论探索

浅谈新形势下的西藏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5-04-29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学校办学条件还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社会吸引力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等。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把工作的重点加快转到以基础夯实、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为主上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区实施“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实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职业院校党政领导和教师要具有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实践中做表率、树先锋,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二)培育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

  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先进办学理念建设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是建设先进学校文化的需要。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重塑管理制度,对症解难,指导课堂教学,规范过程管理。

  (三)提升职业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制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专业建设规范化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五)培育特色专业

  建设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好、双师队伍水平高、培养模式新、服务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的省级品牌专业,并逐步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体系。重点培养一批省级中职教育专业带头人,并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契机,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通过培养、引进和建设,形成专业带头人领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支撑,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大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七)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八)推进教材创新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

  (九)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十)建立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式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合作。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职业学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十一)发展职教集团

  组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联合的以专业为纽带,具有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探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新的职业学校办学路子。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共享、与企业共赢的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十二)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领导和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二)加强教育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马桂华  单位: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