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需要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战略高度来深入认识和理解,齐心协力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从理论维度来看,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决定》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社会生产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并与之相适应。从历史实践来看,根据生产力发展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和平方式主动调整,另一种是通过暴力方式被动调整,前者称之为改革,后者称之为革命。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想顺利推进改革进程并取得成效,就必须从矛盾最突出以及条件最成熟的地方开始着手改革,从而不断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通过改革使各方面新要素和新条件不断生成后,推动改革从量变向质变跃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整体性跃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因此,立足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端重要性。
从历史维度来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把改革进行到底。《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选择以社会主义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在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阶段任务后,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或系统部署或各有侧重,都在为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作出谋划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过去更加注重量的积累到现在更加强调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谱写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三次三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推进,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把改革进行到底。
从现实维度来看,《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现实来看,《决定》讲到“三个面对”:一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这次改革的背景,与以往历届三中全会的一个突出不同点是外部发展环境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关键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必须笃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立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求变,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实力,为我国赢得战略主动提供内生动力。二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贸易正逐步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抓住并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一种内在需求,背后内嵌着对包括科技创新体制等在内一系列系统集成的改革,因此改革也是时代使命。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需要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来化解,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
从战略高度来看,《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六个必然要求”。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清醒看到,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仍然面临着难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当下,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六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林芝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