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料库>理论探索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探析

发布时间:2025-04-21 作者:王晓宏 来源:西藏日报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人类已经进入数智化时代。数智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识变,因时而进,因势而谋,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发展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识变、与时俱进,提高数智胜任力

数智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危机意识,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数智胜任力。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数智技术的影响及其教育应用还缺乏应有的认知,自身的素质能力也难以适应数智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迎接数智时代的到来,认真审视自身角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主动识变,与时俱进,提升数智胜任力,引领和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技术革新的挑战要不畏难,不退缩,拥抱新技术的变革,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数智技术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素养和技能,推动自身数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积极探索钻研,厘清数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理论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转型提供指导。

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更加凸显。数智时代网络环境的影响与渗透更加复杂严峻。一些敌对势力或资本往往利用技术优势人为设计技术黑箱,以更加隐匿的方式裹挟着错误的价值取向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渗透和侵蚀。面对数智技术给网络舆论场域带来的影响,网络生态治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正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这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既要更好发挥数智技术的正面效用,又要有效规避其给网络生态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让数智技术为我所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扬斗争精神,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严守意识形态阵地,筑牢思想政治防线;要将立德树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融入数智技术的设计和运用之中,提高数智技术发展的价值高度;要增强数智技术的识别、筛选和矫正功能,把握社会思潮动向,加强即时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输送,及时发现并纠正社会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

三、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实现技术发展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数智技术大大改进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数智技术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思维,但它不可能真正拥有人类特有的情感和心理体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抛弃技术层面,但是过分依赖技术之用,追求技术至上,用工具理性掩盖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理性,在实践上必然会走向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变革,立德树人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省思技术运用与育人的关系,将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回归育人初心,把育人元素、情感元素融入数智技术,促进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自信,始终占据信息平台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加强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情感认同。

四、把握数智时代教育对象的新表征和新诉求,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精准化发展

当代青少年是数智技术发展的支持者、践行者和推动力量。数智技术的发展赋能青少年成长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塑造,引发主体性危机。如算法推荐技术在实现信息精准推送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获取的单一性和被动性,受教育者容易落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导致自我价值判断意识和信息辨别选择能力的不断弱化;信息获取快捷化便利化的同时,海量碎片化信息也冲淡了主流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虚拟社交模式的过度依赖,过于沉溺于虚拟网络空间,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回避现实矛盾和问题,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因此,做好数智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数智时代青少年的新表征和新诉求,规避数智技术对当代青少年的异化效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路径创新。要积极利用大数据、算法算力等数智技术的优势,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数据和特征,实施个性化精准化教育;要深入识别,对海量碎片化   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筛选,避免过量碎片化信息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核心体系,破坏主流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有意义的现实生活,避免对新技术的过分依赖和沉迷。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23AH05069)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