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料库>拉萨党史

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发布时间:2020-12-27 作者: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古桑旦增,男,藏族,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党委书记,获第八届“全国人民最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2018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拉郊乡是洛扎县七个乡镇中交通最不便、信息闭塞的一个偏僻乡镇。古桑旦增18岁前从未离开过这里。直到1986年底,在拉郊乡当赤脚医生的他第一次到洛扎县城进行学习培训。三年的学习结束后,1989年,面临毕业分配的古桑旦增萌生了离开拉郊、在外工作的想法。但临近毕业时,时任县委书记扎西达杰专门找他谈话:“你是拉郊本地人,拉郊的情况你最了解,拉郊的人民也需要你,你要带领乡亲守边固土,你还是回到拉郊工作吧!”“就听书记的,拉郊的一草一木我一定守好!”这时,20出头的古桑旦增第一次意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将与国家的领土主权紧紧连在一起,并将守土固边当作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位于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的白玉地区是洛扎拉隆寺的牧场。民主改革时期,拉隆寺的吐赛活佛听信谗言逃亡不丹,此后,580平方公里的白玉草场被不丹侵占,成为了争议之地。已是乡干部的古桑旦增常常说:“历史上属于别人的,就算是金山银山,我们也不要。但历史上属于我们的土地,就算是石头、沙子,我们也决不能丢!”他决定通过放牧来守土固边,开展反蚕食活动。白玉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山路崎岖,没水、没电、没通讯信号、没住所,经常有棕熊、豹子等野生动物出没,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几乎与外界失联。夏季去放牧是群众的传统习惯,但需要一年四季都待在草场,应该让谁去呢?1995年,古桑旦增动员自己的两个舅舅、哥哥、弟弟组成的2户4人和62头牲畜搬迁至杰罗布放牧点,同时也成为白玉地区第一个“哨所”。为了坚守边境前沿一线,古桑旦增把最亲的人推到了前面。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是最朴素的家国情怀也是最坚定的信仰、最诚挚的热爱。

每年大雪解封后,古桑旦增都要第一时间去放牧点,经历了半年的杳无音讯,看看亲人们是否还活着、有没有什么困难?每到敏感时段,古桑旦增还会率领巡逻队前往白玉地区巡逻驻哨,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由于白玉地区没有通讯信号,无法及时掌握边境动态和边境群众安危,2012年,古桑旦增多方协调争取了两台移动通讯基站设备,并组织群众赶着600多头牦牛把设备运送到了白玉地区。为了更好地宣示主权,古桑旦增和8名群众一起把10个200斤重的界碑抬到了山上,插在边境线上。中不边民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争夺草场的摩擦,古桑旦增就教育群众:“我们国家奉行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我们作为边境群众要有大局观。”在古桑旦增的号召感染下,当地群众自觉地把“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作为自己的使命,也慢慢加入到了游牧守边的行列,2016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了由8户16人组成的杰罗布行政村,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杰罗布村每家每户牧民的帐篷上。杰罗布村如今已有10户23人。

古桑旦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拉郊的一草一木我一定守好”的庄严承诺,用三十多年的默默坚守,在世界屋脊铸造起又一个精神高地,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边疆群众对祖国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