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路”精神,绽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2024-11-05 作者:郝甜 来源:中共拉萨市城关区委员会党校

一、“两路”精神的历史背景

1950年,面对西藏特殊的地理交通环境和当时国内政治需要,毛泽东同志在解放西藏之初就提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重要方针。1950年西南局和西南军区根据中央指示,提出要保障进藏部队供给问题,提出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任何代价修路的工作要求,并向中央上报筑路路线计划。1951年,毛泽东主席在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便做出进军西藏的训令,对西北和西南军区修路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修路的路线。1952年,西藏军区党委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西藏公路建设事关西藏工作全局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实现通车,将会对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建议中央采取东西双线修建的思路。1953年,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再次作出指示要求,1954年康藏公路实现通车。同年,周恩来总理在听取西藏地方驻军领导人汇报后结合青藏川藏沿线地理环境指出,青藏公路要急修、先粗通,再改善。康藏公路也要修,要求两条公路要同时修筑,这样即使一条中断,另一条也可以保障。1954年11月,青藏、康藏两条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进一步增强了西藏与祖国的联系。1955年,西康省撤销,康藏公路由此改为川藏公路。2014年,在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将两路修建和养护历史过程高度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自此,两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各族人民不断奋进。

二、“两路”精神的精神来源

精神归属于意识的范畴,是属于人的意识层面,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是有其一定的理论文化因素,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两路的修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完成的。在修筑两路过程中,有人民解放军、有各民族干部群众,这些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力量,这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在具体的修路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两路的地理环境进行科学的勘察,为两路路线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修筑过程中,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面对高寒缺氧、高山峡湾的困难和挑战时,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进而不断的克服修路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此外,两路的修筑也体现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民族特定的符号,展现了一个民族在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智慧。两路精神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甘当路石、民族团结”的精神正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一种体现,这便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精神,在面对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时刻,中国人民必然团结一心,敢于向阻碍民族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困难发起一切挑战,展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顽强拼搏、天下为公的精神思想。

三、“两路”精神的实践来源

当我们追溯两路精神的实践源泉会发现,在两路修筑的过程中,正是广大筑路人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之中才实现了青藏、川藏公路的通车,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养护人的奉献才使两路能够历经历史的冲刷而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西藏地方和祖国边疆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高寒缺氧是其向世人展现的独特地理特征,这里的山高耸入云,很多地方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唐古拉山、二郎山、无边的沼泽湿地和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令无数生命望而生畏。但是,对于两路的修筑者与养护者而言,这是自我价值践行的场所,这是生命绽放的场域。据统计,在修筑川藏公路的过程中,共计架起桥梁430座,开凿山洞3781多座,开挖的土石方达到2900多万立方米。在整个两路的修筑过程中,既要忍受高寒缺氧、无脚立锥的自然环境的挑战,又要忍受后勤供给跟不上、筑路工具简陋的困难。比如在悬崖峭壁上,我们以绳为链,将人悬置于空中,用钎子和铁锤开凿顽石。面对高寒缺氧,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作为开路先锋,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在整个修路过程中我们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模范共产党员张福林、强渡怒江英雄李文炎、崔锡明,千锤英雄杨海银等,这些先进人物又激励着无数人跟着他们的精神继续奋斗,为两路通车早日实现奠定了基础。两路通车以后,以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为代表的养护人继续传承着筑路精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开展公路巡查修桥补路,确保两路的畅通。这些无私奉献的干部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两路的通车和保障运行不断作出努力和风险,成为两路精神的实践来源。

第二章  “两路”精神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人们相互间活动的产物,而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物质交往是其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使得彼此之间增进了解,消除误解,产生共情,进而推动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团结和稳固。2010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西藏“两路精神”形成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是西藏践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展现。新时代,这一精神在促进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两路”精神有益于增进各民族广泛的社会交往,实现民族团结

“两路”精神诞生于我国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各族人民为了实现西藏与祖国进一步联系和巩固国防之需,修筑青藏、川藏公路,并在随后的道路养护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伟大的“两路”精神,这一精神见证着我国各族人民社会交往的历史发展。“两路精神”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交往活动。在修筑两路的过程中,一大批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和各族干部群众,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民族团结力量,为两路早日通车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奋斗、共同努力,是实现社会广泛交流的重要基础。两路开通之后,进一步增强了西藏与祖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与货物流通,社会交往更加密切。根据《2023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公路运输125.49亿吨公里,增长22.1%;公路运输23.91亿人公里,增长136.8%;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7%。旅游总收入651.46亿元,增长60.0%。青藏、川藏两路的发展在推动交通、旅游、贸易等方面表现出辉煌的成绩,为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

二是“两路”精神有益于加强各民族全面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工作的推进既要依靠物质力量,又要依靠精神力量。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其应有之义。而在文化交流之中应当包括生活、历史、语言、风俗、艺术、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各民族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可以实现文化上的互赏、互鉴,增强对彼此文化上的包容,尊重差异,彼此吸收与发展。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处,借助两路通车,解放军进入西藏,带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进藏干部群众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比如,进藏之初国家在进藏干部职工选拔文艺、科学文化、医疗等干部组成工作队,邀请群众观看电影,与藏族干部群众一起编排文艺节目,向藏族干部群众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预防疾病,同时组织解放军向藏族同胞学习藏语、书写藏文,学习藏族文化等,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解放军和西藏地方的彼此深入了解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以文化交流实现民族互相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团结。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有益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借助两路,西藏与祖国之间以人为媒介,以旅游、工作等为载体,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人文交流近年来,依托西藏旅游文化产业,区内人群大量涌入西藏,感受别样藏族风土人情,领悟藏族的传统服饰、饮食、语言、医药、节日等文化,同时西藏少数民族群众依托两路走出西藏、走向全国,与区外开展文化交流,感悟祖国内地发展变化,领悟其他民族文化思想,进而在这种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互相交流,为构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奠定基础,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

三是“两路”精神有益于推进各民族深度的结构交融,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交融不等同于民族同化,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认为“同化”即为“同类化、一律化”,这种现象会造成民族自有特点的消亡进而引发新的民族问题。恩格斯在回答共产主义制度下民族是否还将继续存在这一问题指出,依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民族,其民族特点必然融合,从而自行消失。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基于长期的交往交流而产生相互影响,由此孕育出新的民族特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民族,这种融合是一种相互接纳、影响、吸收与包容的过程。两路建设初期,解放军筑路部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藏族群众医病送药、给付工钱,接济苦难藏族同胞,打破民族分层,为民族交融提供必要条件。两路通车后,两地人民进一步打破地域隔阂,互动交流日益频繁,区外各民族群众以贸易、就业、旅游等因素来藏并定居西藏,西藏各民族群众借助两路走出西藏,远赴内地开展学习、就业、贸易等活动并进一步融入到当地。两路精神实现了一种大的互嵌式的社会民族融合结构,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各民族之间的结构交融提供了精神之基。互嵌式的民族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各个民族之间的情感关联,并在基础上形成各个民族的相互平等与尊重。两路精神在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基础上有利于进一步消除隔阂,这种精神在互嵌式民族关系中不断凝聚各民族之间的力量,不断消除民族隔阂和分层,最终实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维护民族的团结。

第三章 “两路”精神凝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大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路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将两路精神概括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其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展现了筑路工作队不畏艰苦与牺牲,誓要修通公路的决心和毅力;“甘当路石”体现了广大修路职工和群众默默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体现了广大筑路解放军和普通干部群众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奋斗的互助精神。新时代,我们当以继续弘扬和发展两路精神,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为新时代西藏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奠定精神之基。

一是“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两路精神展示了广大交通人追求真理、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广大交通人对革命理想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展现出了筑路大军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根据两路有关口述史记载,作为第一代养路工人,很多人初步踏入两路交通事业都比较年轻,比如车庆礼老人,20岁时独自一人远赴柴达木,当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夏天蚊虫肆虐,冬春季节黄沙漫天,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由此在面对道路中断问题,车庆礼老师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独自一人上山检查炸药包,以血肉之躯连接雷管和炸药包确保工程顺利完成,展现了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路二代李玉海继承父亲之志,于1993年加入青藏公路养护队伍,一干就是27年,老人表示把公路养护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生命,继承先辈的奉献精神,为公路养护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两路的建成通车与养护,在西藏与祖国之间架起一道金色的彩桥,在共和国交通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西藏的交通人以舍成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结束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同时一代代养护人继承筑路者的精神遗产,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西藏交通事业、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贡献力量,努力维护青藏、川藏两条交通大动脉的保障运行,为民族团结事业的向前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新时代,我们当以两路精神为引领,继续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精神,不断为其注入时代精神特征,为民族团结事业贡献力量。

二是“高原缺氧不缺精神”:“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艰苦奋斗精神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体现了西藏交通人的不怕苦、积极作为、缺氧不缺精神的品格,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气候高寒缺氧,沿途还要翻越唐古拉山、昆仑山,川藏公路地形复杂,高山峡谷多如牛毛,沿途也要翻越二郎山、折多山、色季拉山等,渡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天险,修筑难度堪比登天。面对如此艰苦环境,西藏交通人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情,勇挑重担。曾经担任青藏公路总负责的慕生忠将军说,拉过骆驼修过路的那些工人,个个都是国家功臣,就知道闷头拼命出力,流血流汗,革命事业成功了,他们又不声不响的走开了,谁也不注意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了实现早日通车,无数的筑路工人和群众埋头苦干,面对高寒缺氧依然超负荷作业,原青藏公路第三工程队长说,在修筑昆仑山的时候,有一次夜里巡查,发现帐篷里面没有人,以为是大家受不了苦,开小差、当逃兵了,着急上火向慕生忠报告,结果发现大家都去了工地,最后才知道因为夜里睡不着大家集体加班赶进度。筑路副总指挥任启明在生命最后一刻提出了六不要求,即死后不要通知任何亲友,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送礼,在城市火化不要存放骨灰,在乡下不要棺木不占用土地,家中不要设灵位并挂遗像,只即时通知组织而已。无论是筑路的副总指挥还是普普通通的筑路工人,展现出的无不适高原交通人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不计身后功名,这正是两路精神的魂。

三是“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团结互助精神

和平解放初期,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整个社会制度还停留于封建农奴制,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贯彻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要求,以货物运输来实现进藏部队物质补给,但是由于交通落后,仅靠牲畜驮运是没法满足驻藏部队的需要。对此,修筑一条从内地通往西藏拉萨的公路就成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为了尽快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加强西藏与祖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央决定由慕生忠同志带队,修筑一条从青海通往西藏的交通公路,打通西藏与祖国之间的阻隔。对此,慕生忠将军接过历史的使命,开始组建筑路队,在最初的时候,仅有几名干部和10个工兵,生产器械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慕生忠将军广招人才,先后从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招募农民和驼工,组成一支1200人的筑路队伍。后面加上工兵团,整个筑路队伍人数达到了2千多人。在这支筑路大军中,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各个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协作,组成一支军民联合、民族团结的筑路大军。在修路过程中,各民族干部群众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回族民工在面对民族风俗斋月活动与筑路工期矛盾时,以民族大义为更崇高事业,为了不耽误生产进度,以一次简单的礼拜作为封斋仪式,随后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之中。蒙古族小伙生更,没有因为语言不通而怯弱,在整个筑路过程中总是挑最重的任务。这些举动,彰显了各族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事业走到一起、奋斗在一起,展现了各族人民相互团结,一起奋斗。川藏公路的通车为沿途的藏族百姓带来的机会、带走了贫穷,以前,依靠马帮走山路,大家的生活勉强度日,通车以后,交通便利了,随之而来是人员与物资的流通,沿线群众依靠商品经济开起了旅店、餐馆,经济上愈加富裕,原本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借助公路走出大山,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观念逐渐开放。这不仅为沿途百姓带来经济上的繁荣,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

两路精神是在我国民族解放、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青藏、川藏公路的修建展现出的是坚韧不拔,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无上光荣精神。两路精神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干部群众以边疆为家、献身祖国的民族团结精神。这种精神蕴藏着一种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两路精神产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新时代,我们当继续弘扬这一精神,特别是其中所体现的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对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在坚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坚持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文化基因,赋予两路精神以丰富的时代内涵,唯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会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