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青稞种子的自述:
从太空舱到试验田的旅程

发布时间:2025-08-08 作者:李梅英 来源:西藏日报

我是“山青9号—航T25”,一粒被宇宙标记过的青稞种子。2024年冬天,我和其他“兄弟”一起,被塞进一个银色小盒,搭乘长征火箭在离地390公里的轨道上跑了15天。回到地面时,技术人员说:我可能抗逆性更强、穗子更长、产量更高。

但是我明白,未来的路不仅很长,还要经历多个关卡。真正的考验,不在太空,而是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南市区,甚至海拔更高、气候条件更为严苛的西藏其他地区。

第一关:变异关

2025年4月3日,我从太空遨游回来后被移交给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太空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的特殊环境使我发生了变异。太空诱导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至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但听了育种人员的话,我也明白,目前太空育种仍无法控制种子的变异方向,我可能变得更强: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也可能变得更弱。所长达瓦桑珠提醒育种人员,要从上千株变异植株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变异单株。而我的命运尚未可知。

第二关:出苗关

4月17日,我被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育种人员扎西次仁带到试验基地。这个名为“蓝天携种,孕育未来”的航天育种材料搭载播种现场,承载着藏南粮仓的新期待。试验田被精确划分为“宇宙区”“对照区”和“杂交区”三个方阵,每个区域都配备了智能监测设备。在试验田中,扎西次仁先用铁尺划出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的空间,再用一根筷子戳出3厘米深的“酒窝”,把我轻轻按进去,覆上土,然后不断重复这个步骤,把我的一个个兄弟也种了下去。扎西次仁一边播种,一边向周围的播种人员说,太空种子来之不易,一定要确保播种质量,确保出苗。

10天后,我顶着紫芽钻出土来,我又一次见到了扎西次仁。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的兄弟们也陆陆续续出苗了,我们庆幸自己通过了第二关。此后几乎每一天,扎西次仁都会到试验地查看我的长势,关注我是否吃得好、喝得好、是否遭受病害,还时常用尺子测量我的身高,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育种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第三关:选种关

8月初,我已灌浆等待成熟。达娃桑珠、扎西次仁及其他育种人员一起来到田间“观摩”我们的成绩,这时的我已经是一株穗长11.8厘米、穗粒数84粒的成熟青稞。我确认我是一名“优等生”,因为相比“对照区”和“杂交区”的对手,我和其他上过太空的兄弟们存活率更高,这意味着我们的抗逆性更好,而且我们普遍穗头更大、籽粒更加饱满。当然,也有一些兄弟很不幸地倒伏甚至早夭了。但这就是命运,好在我是那个幸运儿。“穗子弯得像牛角、籽粒鼓到不透光的,才有资格系红线。”我被扎西次仁系上红线,这一刻,我兴奋极了,他笑着说:“今后还要用你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呢。”

过几天,西藏首届青稞大会就要举办了,而关于我的传说将被更多人知晓。

未来,我将面临这些挑战:

计划通过3至4年地面选育,培育出第一代“太空青稞”,目标是抗倒伏能力提升20%、产量提高10%以上。

2026年:完成第一代太空诱变材料田间性状鉴定,筛选抗倒伏、高产株系。

2027年:启动多点区域试验,验证广适性。

2028年:实现1至2个新品种登记,配套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

这场“星际育种”工程预计需要更长时间。其间,科研团队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尖端技术,确保只有最优秀的“太空基因”能够传承下去。

而我,一粒曾遨游太空的青稞籽,从太空舱到试验田,从种子袋到舌尖,我走过的每一步,完成的每一项测试,都印着基层农技推广人带着泥土的指纹,其他青稞品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