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平,1967年出生, 四川仪陇人,1987年参军入伍,生前是川藏兵站某部汽车团2营5连9班班长。徐思平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川藏线的无限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常对战友说:“我是农村出来的,学到开车技术不容易,把车开好才对得起部队。”
在工作面前,徐思平犹如“拼命三郎”,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1990年3月的一天,徐思平教完学员开车,赶到雅江兵站时,已快到深夜,兵站一间房里还灯火通明,连队干部争论声一阵接一阵。徐思平仔细一听,原来是连队21号车因发动机轴承烧坏,还停在百多公里外积雪覆盖的折多山上,为使承运的水泥不在风雪中受损,大家正在商量派谁去完成这项任务。徐思平往门口一站,说:“这个任务我能完成。”一位干部说:“思平,你教学员练车已经很辛苦了,先去休息,明天还要教学员呢!”徐思平干脆而响亮地回答:“我不去总得有人去,你们就放心吧!”
徐思平来不及吃晚饭便与连队干部派来的人员一道,迅速把自己车上的水泥搬运到别的车辆上。卸装水泥时,由于灯光太暗,徐思平下车时不慎摔了一跤,两个膝盖被磨破,他咬咬牙,从地上爬起来,扶着保险杠休息了一会,接着又干。卸装完毕,来不及处理伤口,他又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往折多山寻找抛锚的21号军车。徐思平顶风冒雪赶到折多山顶时,始终见不到那辆抛锚的军车,于是他便下车摸索着寻找,手里拿着在雪雾中只能照几尺远的手电筒,迎着狂风卷起的漫天飞雪,寻找已被积雪覆盖的21号军车。走着走着,一股狂风似一张巨掌从背后推了徐思平一把,倒在雪地里打了几个滚,手电筒也甩出几米远。他好不容易从雪地里爬起来,大风夹着雪花一个劲朝他身体里钻,他走几步停一下,终于隐约看到了已被积雪覆盖的21号车。他兴奋不已,立即返回自己的汽车中,摸索着慢慢地开近21号车。由于21号车车厢上的篷布盖得非常严实紧密,使人无法直腰,徐思平从车上下来,猛劲翻到21号车上,猫着腰钻进了车篷里,满车的水泥包,足足需要十来个人卸。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哪里请得到帮手。徐思平鼓起干劲,撸起袖子,就这样一包、两包、十包、三十包……奋力地把水泥卸装到自己的车上……累了,便在驾驶室休息两分钟,缓过劲,又开始搬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不知不觉,天色已经转亮,水泥包也卸装完毕。他这才想起从中午到现在还没喝一口水、吃一点东西,肚子里咕咕直叫,他随手抓起一把雪送到嘴里,雪水顺着喉咙浸到心窝,但心里却是踏实的,接着又捧一捧雪,朝脸上一抹,清醒一下头脑,打起精神向兵站出发。到了兵站,徐思平累得连打开车门的力气都没有,趴在方向盘上就呼呼大睡过去,脸上还结了一层薄薄的水泥壳……
从参军入伍到1991年,他已安全行驶17.6万公里,四次被评为“红旗车驾驶员”。他曾前往高原跑车56趟,为边防部队运送物资达500余吨。1993年3月下旬,五连车队在海拔4800多米的东久山上,被暴风雪围困了整整三天两夜。为了早日通车,徐思平带领战友一锹一锹地挖雪,苦干了两天才开出了一道坎坷不平的冰雪路。3月28日,五连车队返回至八宿县境内的安久拉山时,突遇暴风雪,连队的一台车滑入了冰坑,面临倾覆的危险。紧要关头,徐思平果敢地跳入驾驶室,由于积雪过深,加之路面湿滑,车子起步没有成功。为迅速排除险情,只能通过前车用钢丝绳牵引滑入坑内的车辆,就在车快要被拖上冰坑边缘时,紧绷的钢丝绳不堪重负,突然断裂,反弹击中了徐思平的额头,左额头顿时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在场的战士们立即冲上前去,把徐思平抬上了另一辆车,卫生员简单包扎伤口后,紧急送至八宿县人民医院。然而,70多公里的冰雪路却因地面湿滑,战士们整整开了4个小时才赶到八宿县人民医院,当时鲜血已经渗透了徐思平的上衣。29日,徐思平因抢救无效牺牲,年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26岁。
1993年11月,成都军区后勤部授予徐思平同志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英雄的壮举可歌可泣。英雄虽已逝去,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长眠于川藏线上的忠魂,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三千里风雪川藏线上奋斗不息、前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