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标志着西藏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各族人民群众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拥有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民主改革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各族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福祉水平持续提高,过上了富裕、美满、幸福、和谐的生活。
民主改革以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压迫被废除,各族人民群众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拥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现代社会是平等的社会,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各项社会权利,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基本的社会权利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前提。但是,旧西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广大农奴毫无地位可言,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去追求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首先,旧西藏实行的封建农奴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还制定一系列法律将这种等级制度固化。其次,在旧西藏的农奴阶级与农奴主阶级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在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广大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根本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幸运的是,民主改革从根本上结束了这种政教合一的不平等制度,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各族人民群众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在新制度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平等的地位,政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西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二是在新制度下,各族人民群众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权,能够分享和保留自己的劳动成果,免于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三是在新制度下,各族人民群众获得各项基本社会权利,有资格接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来改善自身的福利。民主改革使西藏各族人民群众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获得了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权利。
民主改革以来,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被打破,西藏经济迅速发展,为各族人民群众福利的改善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整个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才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自身福祉的活动中。在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社会,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社会”,整个社会分为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作为农奴主代表的“雄溪”、“格溪”和“曲溪”,“三大领主”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大约只占旧西藏人口的5%,但却霸占了绝大部分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和牲畜。以“差巴”和“堆穷”为主的农奴阶级占人口的绝大部分,不仅没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还要支应各种繁重的乌拉差役。这种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在封建农奴制下,土地和生产资料被农奴主阶级所垄断,劳动成果也由农奴主阶级享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广大农奴却不能享有劳动成果,这种分配方式严重损害了人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农奴主攫取农奴的劳动果实主要用于自己的挥霍和享受,根本不关心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使得旧西藏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一直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西藏仍然保留在原始落后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决定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中国共产党推行民主改革,消灭封建农奴制度,正是适应了西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民主改革,广大农奴和奴隶,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获得享有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权利,发展生产的激情、创造生活的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加之中央对西藏特殊关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专门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西藏发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特点的政策,并确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西藏的机制,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各族人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29倍。1959年,西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42元,到1989年首次突破1000元,2006年跃上10000元台阶,到2014年,更是达到29252元,是1959年的206倍。二是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以交通为例,从没有一条正规公路,到建成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再到建成新藏、滇藏、中尼等干线公路,到2014年,全区公路总里程已达到75470公里。相继开通了拉萨至北京、成都、西安、兰州、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和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区内不通火车的历史。此外,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电力、自来水等各项公共设施也都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各族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各项基本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为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福利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各项社会事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的福利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福利水平突飞猛进。社会福利事业关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社会福利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极大改善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状况。在旧西藏,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事业。一是基本卫生服务缺乏。旧西藏,整个西藏只有三所医疗设备极其简陋、规模有限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到百人,加上民间藏医也只有400余人,平均每千人口只有不到0.4名医务人员。而且,机构和人员也主要为贵族、官员服务,广大农奴和奴隶得不到治疗,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时常发生和流行。二是文化教育事业落后。虽然历史上西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却不能在整个社会上普及开来,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教育完全被贵族和寺庙垄断,广大农奴和奴隶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95%以上的人口为文盲。三是住房条件恶劣。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不足3平方米,仅在拉萨城区周围居住在破烂帐篷里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人。四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大量贫困人口处于生存难以为继的状态。各项社会事业的落后,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人口整体素质很低,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人口增长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民主改革以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在西藏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08年,74个县都已实现脱盲,脱盲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到2014年,全区共有小学829所,普通中学125所,中等职业院校9所,普通高等学校6所。从1985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到2015年,生均三包标准达到3000元每年。二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14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已经达到1432个,床位达到1202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达到3.82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946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11人,很好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人口体质得到明显改善,到2009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7岁。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西藏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4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14.7万人,失业保险11.8万人,工伤保险23.5万人,生育保险21.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2.55万人,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30.29万人,医疗保险25.86万人,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到广大农牧区群众。四是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西藏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上百万农牧民群众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尤其是以农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使80%的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
自民主改革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打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把增进西藏各族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所有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