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张贵群 张欣 来源:西藏日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藏作为我国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以及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其基层治理更是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西藏特点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加强思想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理念人本化。准确把握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主动适应西藏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回应西藏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勇于打破片面、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与我国国情及西藏区情相适应,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基层治理理念。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基层治理创新各领域全过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促进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思维,不断塑造和培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引导和支持基层群众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做到基层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基层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

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主体协同化。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加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力度,补齐党建空白和薄弱环节,推动党组织向基层治理末梢延伸,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二是要创新区域化党建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加大授权赋能和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完善基层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等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化党建组织网格,建立与基层治理要求相适应的党组织领导体系,形成权责清晰、条块联动、集约高效、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基层治理过程规范化。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要持续健全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和巩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持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推进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基层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化基层治理体系,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一是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基层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和相关政策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二是在对实践探索进行系统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找准时机将经实践检验切实有效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以制度创新的方式巩固实践创新取得的成果,让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以组织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方式智能化。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以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动力和特征,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做实做细网格化服务管理。统筹考虑城镇和农牧区地域差异、人口数量、资源禀赋、居住集散程度等因素,进一步完善网格单元划分,优化网格布局,实现基层治理网格的多网合一、全域覆盖,不断延伸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触角。二是进一步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应用。把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强大动能,强化政策支撑和财政支持,做好基层治理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促进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对社会动态的感知、对社会风险的应对、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

本文系2023西藏自治区党校科研课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推进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