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就像一辆行驶的马车,既要装满粮食,也要载着希望,才能奔向幸福的远方。
物质富足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在旧西藏,百万农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更谈不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了。新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十年、跨越数千年。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经过脱贫攻坚战,2019年底,西藏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如今,村村通公路、家家有医保,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按月领取养老金。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大家更有底气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从《日光之城》的热播到春晚拉萨分会场的爆红,从博物馆里的人潮涌动到乡村文艺演出的热闹非凡,物质富足的西藏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多样。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当吃饱穿暖不再是问题,大家自然渴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富口袋”与“富脑袋”,一个都不能少。
物质发展能为精神文明提供基础,精神文明也能为物质发展注入动力。但是在发展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警惕“物质主义”的陷阱。今天,我国已经踏上了强起来的发展道路,物质上已不再贫穷,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出现了一些人沉迷于“网红打卡”“盲目攀比”,有人崇尚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等现象。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坚守精神高地,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农牧民朋友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工人师傅可以在岗位上精益求精,文艺工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我们应该一手握紧物质的果实、一手高扬精神的旗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共同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