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风拂过雪域高原,中央一号文件如春雷般激荡着拉萨的田野。在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拉萨市以海拔3650米的担当,将“三农”工作提升到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探索高原特色发展路径的战略高度,在雪域高原谱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拉萨市迅速响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与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相继召开,把粮油作物单产大面积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协同发力,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展现出拉萨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决心。
拉萨市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抢抓农时。3月16日,在堆龙德庆区南巴村、曲水县茶巴朗村、林周县春堆村……一场场充满仪式感、带着希望的春耕春播仪式举行,拉开了我市今年农业生产的序幕;市县两级86名农技人员组成的“科技突击队”,带着测土配方施肥图谱和农业机械操作手册,在全市农牧业生产一线播撒科技种子。截至3月底,2270万斤良种、6876吨化肥、57.4吨农药直达田间,春播面积同比增长8.2%的数字背后,是“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充足的农资供应,不仅体现了我市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对粮食安全的深刻理解。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只有抓好春耕春播这一关键环节,才能为全年的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而产业升级,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开发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能够有效提升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发掘各地独特的农业资源,推出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农业增效目标。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据了解,拉萨市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0.47万亩,改造提升1.05万亩;建立良种繁殖田2.85万亩,重点推广藏青2000、藏青3000等优质品种,打造4至7个500亩以上优势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开展粮食作物全程托管服务9.1万亩、机械化收割托管17.27万亩;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青稞“一喷多促”、有机肥增施等技术,建设“万亩、千亩、百亩”高产栽培示范田25个、青稞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万亩……种种措施,正在将“四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转化为“四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只有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增活力。
托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仅要有鼓起来的“钱袋子”,更要有美起来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拉萨市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找思路、找方法、找路径,紧紧围绕守牢“两条底线”、实施“三提升”行动,推动粮食生产更上新台阶、农牧产业更富新活力、乡村风貌更添新魅力、群众生活更有新盼头,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加速提质。
笃行不怠勤履职,再接再厉续华章。拉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要求:“要抓住环境这个基础,紧扣‘质’字做文章;要抓住治理这个重点,紧扣‘人’字做文章。”以“质”筑基、以“人”铸魂的实践探索,不仅精准把握住了乡村发展的核心密码,更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图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在堆龙德庆区东嘎街道南嘎社区,“阿佳议事会”成员走街串巷,为辖区群众维护权益、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形成了融合传统议事智慧与现代数字治理的“三事分流”机制(小事线上议、急事现场议、难事会场议),构建起基层治理的韧性网络。这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示范,让群众的每一项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站在“十四五”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点,拉萨市以每立方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65%的勇气,在2.9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着高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答卷。从堆龙河谷到林周高标准农田,从“二牛抬杠”到机械轰鸣,随着我市农区春耕春播拉开序幕,一幅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5年,拉萨市将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的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三农”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