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西藏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文化工作全过程,紧紧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足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有力推动了新时代西藏文化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长期以来,西藏的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优秀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相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有关西藏题材的影视创作迎来了繁荣期,出现了《金珠玛米》《皮绳上的魂》《八瓣格桑花》《格达活佛》《喜马拉雅天梯》《八万里》等一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反映了西藏优秀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和塑造了民族形象,引发大众的强烈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智媒时代,文化产业创新迎来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数字机遇,充分激发西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助推影视文化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内容上守正创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凸显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及其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同时要增强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推动内容创新。一是加强对西藏历史文化题材的深入发掘与维度拓展。西藏拥有包括传统艺术、特色建筑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纪录片《布达拉宫》展示了布达拉宫陈设或悬挂的匾额、壁画等。这些珍贵文物见证了西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一体性,这些影像诉说着民族团结的佳话。在西藏大地上、中华民族历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题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需要大力挖掘。二是对于新时代西藏的文化交融、民族交融和地域交融所产生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应给予充分的创作发掘,突出展示西藏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新成就、焕发的新气象、展现的新面貌。如2024年备受好评的电视剧《日光之城》,讲述了拉萨的六位年轻人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寻找自我、追逐梦想的故事。该剧通过展现西藏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故事,填补了新时代西藏都市生活题材影视剧的空白。以此为起点,打造一批能够深刻反映当代西藏社会发展,尤其展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描绘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以及体现与祖国各地在各方面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影视作品,从而让各族群众懂得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是牢不可破的。
在业态上守正出奇,坚守核心价值观与竞争力,在微短剧与社交媒体新赛道上持续发力。目前影视市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短视频社交平台逐渐成为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作用,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出多模态、分众化、高流量产品。探索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协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互联网成为最大增量。一是建立完善产业生态。鼓励各类创作主体进行新赛道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促质量、促进步,培育孵化出优秀企业与优秀作品,引导其在宣传矩阵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做好质量监管。要把好思想关、文化关、质量关,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对于粗制滥造、格调不高、内容不实的作品要坚决打击,持续推出一批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凝心聚力的优质作品。
在机制上守正务实,持续优化健全。近年来,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应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西藏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效监管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建立文化产业长效发展机制,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导向,发挥文化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上的牵头作用,为影视创作提供便利,充分激发各方面主体的创作活力。二是加强影视服务行业规范管理机制,规范制片与外联制片管理制度。支持部门与协会整合当地影视拍摄资源,统筹协调。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特点,助推“影视+文旅”的融合。三是加强影视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与整合机制。整合本土影视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链模式。积极吸引更多的影视创作落地西藏,为西藏形象的宣传推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任务助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西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