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物质有形,精神不朽。繁星般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我们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中华文化瑰宝,守护好我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整体系统保护让文化遗产有根有灵。大昭寺、古格遗址、摩崖石刻等这些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大保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把文物古迹、古老建筑、文化景观、历史街区、非遗民俗等纳入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合理保存了传统文化生态。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协同推进,形成保护合力,让文化遗产的本体扎根周边环境,让文化遗产的精神文明涵养我们的心灵。
坚持保护第一让文化遗产传承文脉。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所以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等,进一步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能力和水平,避免建设性破坏,下好“绣花”功夫,维护好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化根脉。
科学合理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找准最优平衡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表达方式,能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让文化遗产插上“金翅膀”,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