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和扩大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法,使各项举措符合客观规律、现实需要和人民利益,全面提高党的作风建设成效,以好作风好形象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标与本相结合系统施治。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实现标本兼治,关键要由表及里找准作风“病灶”,实施靶向治疗。治标,就是要坚决纠正作风问题的外在表现,该禁止的坚决禁止;治本,要深挖问题根源,从理想信念、体制机制等层面入手,从根本上遏制不正之风。实践表明,不正之风与腐败、特权等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问题往往源于作风松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反“四风”与反腐败一体推进。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和复杂性。当前,一些作风顽疾改头换面、花样翻新,有的套上“马甲”、披上“隐身衣”,玩起“躲青纱帐”,甚至出现移花接木等新变种,容不得我们有“歇歇气、松松劲”的念头。必须运用“光谱扫描”精准识别问题,实施靶向治疗,既要开出整治表象的“特效药”,又要配好制度建设的“长效方”,实现标本兼治。一方面,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突破口,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反弹;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机制,将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通过刚性制度规定和严格执行,确保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同时,要推进风腐同治,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坚持大与小相统筹整体推进。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变最终引起质变。作风建设既要抓大问题,也要盯小问题。一个人的腐化堕落,往往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小节开始。必须坚持大小问题一起抓,既从宏观战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又以小切口破题,实现防微杜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从中央八项规定抓起。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可谓“一子落地,满盘皆活”。通过管住一张卡、一顿饭等小事,刹住了歪风邪气,重塑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但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吃喝享乐等陋习仍有反弹风险,必须持续严管权力寻租、公款滥用等问题,管住关键人、关键事,以小切口撬动大成效。作风问题往往由小变大。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过程常始于一条烟、一张购物卡、一瓶酒等小节,有一个量变到质量、从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被群众看在眼里,关乎党的形象。歪风邪气与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会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不管不治就会败坏党的形象甚至侵蚀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就会削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甚至降低对党的信任度。因此,必须抓早抓小,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纠偏。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严防“四风”隐形变异。但是,整治过程中也要防止一刀切。有的地方将“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一切聚餐”,甚至干预自费亲友聚会,看似严格,实则懒政。作风建设需精准施策,划清“红线”与“绿灯”,既严查违纪,又避免矫枉过正,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初衷。总之,作风建设要大与小相统筹,既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又以细的举措防微杜渐,这样才能筑牢堤坝,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上与下相贯通联动发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能“马列主义的手电筒”只照别人。一些久拖难解的问题,病症在下面,病根却在上头。上头搞形式主义,下面就会弄虚作假;上头是官僚主义,下面就会照搬照套;上头有享乐主义,下面就会投其所好;上头刮奢靡之风,下面就会铺张浪费。凡事都是这样,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要使自己始终是正向的,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在管好家人亲戚、管好身边事,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持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当好旗帜和标杆。要着力实现以下促上的联动效应。加强作风建设,不能仅靠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基层党员和群众是作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监督和反馈往往能反映作风建设的成效。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监督既要横向到边,确保监督无死角,又要纵向到底,实现监督全过程。要创新监督方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督网络,通过上下互动实现“上下同欲者胜”的良好局面。
坚持破与立相协调系统革新。作风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破潜规则,立是立明规则。潜规则如同侵蚀党的肌体的隐形毒瘤,表现为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好人主义等变异形态,其危害在于架空正式制度、扭曲价值导向、腐蚀干部队伍。破潜规则,就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选人用人中的打招呼、递条子,清除行政审批中的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破除基层治理中的层层加码、痕迹主义。立明规矩,关键在于构建“四个体系”,即健全党内法规的制度体系,形成清晰明确的正面清单;完善监督问责的执行体系,打造刚性有力的“高压电网”;建立考核评价的标准体系,树起客观公正的风向标;培育政治文化的价值体系,筑牢崇廉尚实的精神堤坝。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要把巡视巡察作为破除潜规则的“手术刀”,将典型案例通报变成震慑潜规则的“曝光台”;同时以政务公开打造明规矩的“透明窗”,用数字赋能构筑明规矩的“防火墙”。当前,特别要在重点领域推进“破立并举”。在选人用人方面,破除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建立能上能下的明规矩;在政商交往方面,破除“勾肩搭背”的潜规则,建立“亲清统一”的明规矩;在基层治理方面,破除虚报浮夸的潜规则,建立真抓实干的明规矩。只有持续保持破的力度、巩固立的成效,才能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深层转变,让显规则战胜潜规则、明规矩取代暗规矩,最终形成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新生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治标与治本、抓大与见小、上行与下效、破旧与立新的内在统一。坚持标、本结合系统施治,彰显问题导向与制度建设的深度融合;坚持大、小统筹整体推进,体现宏观布局与微观落实的良性互动;坚持上、下贯通联动发力,形成以上率下与以下促上的强大合力;坚持破、立协调系统革新,实现祛除沉疴与培育新风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坚韧执着,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让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新的气象融入管党治党全过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本文系西藏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主要难题及策略研究(项目号:24QNKS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