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尼玛旦增 来源:西藏日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治藏稳藏兴藏,首先是要保持西藏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西藏自治区60年来的辉煌成就,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要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聚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各类人群,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历史发展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荣的生动史诗。从文成公主入藏推动唐蕃友好,到元朝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从清代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到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和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西藏始终与祖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这些历史事实清晰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等各民族地区在国家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下,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五个认同”不断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充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现实力量和深远历史意义。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荣辱相依、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进程,每当各民族和睦相处、同心同德、携手奋进,便会开创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反之,民族隔阂与分裂动荡则往往导致国势衰败、民生凋敝。这一历史规律深刻表明,民族团结不仅是国家繁荣的根基,更是实现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战略举措,也是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必然选择。从理论层面看,它是强化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核心纽带;从实践层面看,它能够汇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固思想防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久而强大的动力。因此,新征程上,只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磅礴合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自古具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处,到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再到历代中央王朝的民族治理实践,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动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一精神在西藏历史进程中得到生动体现。自元朝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以来,西藏与区外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系、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共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伟大变革彻底结束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此,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确立了根本价值导向。它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在西藏的实践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通过持续政策扶持、系统民生改善和深入文化交融等系列举措,推动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西藏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建立起深厚情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有力促进了长治久安。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各民族思想的精神根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推动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充分发挥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重点支持边境地区发展,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守边固边的民心基础;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合理规划多民族共居社区,拓展各民族共事共学平台,促进全方位融合;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团结课程与读物,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营造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民族权益,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西藏力量。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共生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从藏族歌舞的豪迈奔放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悠扬旋律,各民族的文化犹如璀璨星辰,既绽放独特光彩,又共同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壮美画卷。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凝聚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文化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紧紧抓住文化认同这一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根本力量。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其“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内涵,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实践养成等路径,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当文化尊重成为自觉、文化欣赏成为习惯、文化互鉴成为常态,各民族之间就能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是凝聚全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内核。关键是要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创新宣传与教育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真正使中华文化成为滋养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纽带。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在广泛的文化互鉴中深化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在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唯有夯实文化根基,营造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久动力,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仅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价值导向,还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筑牢了文化根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用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打造引发各民族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与归属。同时,要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拓展沟通渠道,着力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氛围。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在新时代征程上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汇聚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拉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