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高端对话:‘感知西藏 读懂中国’”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王敏 摄

图为首届西藏国际传播大会现场,嘉宾在认真聆听发言。本报记者 王敏 摄
用影像力量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高级记者 唐经刚
今年8月,六集政论片《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重磅播出。
作为主创团队,我们始终坚信,西藏60年的巨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珍贵样本。这部作品的创作核心,是通过影像力量,破解西藏发展的“中国密码”,彰显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世界意义。
围绕这一核心,我们确立了五大创作目标:厘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价值;展现60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西藏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揭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些成就背后的根本保障;传承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全球民族问题解决与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西藏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我们以国际化视角拓宽传播维度,避免“一叶障目”的认知偏差。依托总台全球驻站优势,我们采访了德国科学家对西藏生态保护的认可、瑞士作家对文化多元共生的感悟,以及外籍游客对西藏社会生活的鲜活印象等。这种“本土实践+国际印证”的叙事方式,既让西藏成就具有全球说服力,更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纳入全球治理视野,实现“从西藏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西藏进而读懂中国”的传播初心。
涉藏国际传播破壁出圈的三维创新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钟莉
西藏话题是国外受众长期关注的热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从西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运营模式、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创新,提升西藏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真实情况。
人,是话语体系里最鲜活的元素。通过个体的视角,创新呈现区域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最重要的是选好那个有故事的人。今年以来,川报集团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关键节点,用创新的话语形态拍摄“藏游”系列新闻微纪录片,以镜头语言向世界讲述新时代藏族青年的追梦故事和涉藏地区百年生态变迁,频频走进海外影视节。
国际传播的形式绝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根据海外受众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也是运营的重要课题。现在不仅来川的外国游客主动在讲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故事,网红大V和知名IP也在争相联系我们。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藏地阳光藏文网站、藏文期刊数字阅读平台自带国际传播流量。藏地阳光双语网站开通10年来,访客来自印度、美国、尼泊尔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流量占比13%。目前已形成双语网站、视频号、微信公众号、藏文期刊数字阅读平台立体化传播格局。
迈向更具实效的西藏国际传播
新华社国际部“郑锦强工作室”主理人 郑锦强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外界对西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谣言和误解也不少,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迈向更具实效的西藏国际传播,让真实的西藏被更多人看到。
注重数据挖掘:面对热点病毒式传播的社交媒体,我们不能再慢吞吞“跑腿”,而是要学会“驾车”,数据挖掘就是我们的“车”。在“影像错置”“语境剥离”和AI盛行的背景下,内容创作人员得用“数据雷达”武装自己——监测热点、追踪源头、核查事实、推出产品,精准拦截谣言。
坚持形式创新:在信息大爆炸、注意力以秒计的社交媒体,形态越发成为人们的首要关注点。内容创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主动地拥抱新技术、新形态。
优化话语表达:我们应格外注重将大议题落地为小故事,将政策语言落地为生活语言,将中国人的语言转变成外国人可找到关联的语言。
重视运营评估:要因地制宜、适配平台制作内容。比如热点话题聚集,也就意味着要更密切地跟踪谣言和辟谣;Instagram的算法突出视觉美学,适合西藏的自然人文风光传播等。另外在产品播发后,通过转赞评等互动指标,判定内容传播度、认同度等。
雪山再高,也高不过攀登者的脚步。传播之路亦然——谣言或许层叠如山,但用数据挖掘关切,用形式唤起注意,用表达贴近用户,我们终将抵达真相的顶峰。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原所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委员 邢广程
边疆治理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彰显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因此,西藏的发展与稳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包括清洁能源、文旅产业等,还要向世界展示西藏人文、地理等综合性的资源,让世界的民众能够看到西藏发展的真实情况。
中国已拥有国际传播队伍并积累丰富经验,但在涉边领域(陆地边疆和海疆)的专业力量仍显薄弱。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重点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涉边国际传播专业队伍,整合交叉学科资源建立涉边国际传播培养平台,以学术对学术,以传播对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让国外游客亲身感知真实的西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张维为
中国模式的方方面面在西方世界、在全球南方都有显著的影响力,是软实力提升的体现。高山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发展全世界都难,因为交通不便,贵州是这样,西藏更是这样。然而,西藏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充分彰显了中国“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人才短缺也是问题之一,但随着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推进,大量人才被吸引并培养出来。因此,西藏虽有挑战,但也有应对办法。西藏的人才战略依托全国对口支援、“本地+区外”双向育才、重大工程引才及师徒传承,该模式在中国具备独特可行性。
中国不断调整并优化签证政策,为破除西方对西藏的刻板印象提供了良机。游客通过亲身访问,得以见证西藏的开放与发展,这种直接的体验正有效地促使国际舆论,特别是年轻一代,转向更为客观的认知。
国际传播要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评论员 高志凯
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石榴里不可缺少的石榴籽,我们只有紧紧地抱在一块,我们国家才能强大,我们国家才能够富强。这个道理不仅我们自己要相信,而且还要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相信。
西藏不仅仅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人类。
无论是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在广义上都属于传播活动。然而,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存在显著差异。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要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应主动出击,避免被他人牵制。
传授知识更传递关爱与信念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安萧宇
作为一名从北京来到西藏的教师,我选择留在这里,源于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热爱。西藏有近百万青少年,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未来。我的愿望,是通过教育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与我同行的,还有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干部,每三年都有2000多名援藏干部进藏。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用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把大美西藏建设得更加富强。
三年来,我与团队走遍了西藏多地,深入课堂,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与教材。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通过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传递关爱与信念。
西藏的美丽闻名于世,但比风景更动人的,是这里的人,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里需要的,不仅是欣赏者,更是愿意扎根于此、静心耕耘的守护者,需要一批怀着爱的人在这里坚守,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