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在首届西藏国际传播大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媒体机构、学界等签署《涉藏国际传播联动协作框架协议》。本报记者 王敏 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绘西藏国际传播新篇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尹冬梅
60年来,西藏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都书写下壮丽的篇章,西藏的巨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具标识性的实践样本之一。
这些变迁不仅是发展奇迹,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的真实写照。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肩负“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使命。
讲好西藏故事,既要有真实可感的内容,更要有国际友好的表达。如何让“讲述者”更专业、“传播者”更多元、“受众”更广泛?我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探索:一是以真实为基,讲好“发展西藏”的故事;二是以文化为魂,讲好“多彩西藏”的故事;三是以共情为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西藏”;四是以青年为力,讲好“未来西藏”的故事。
青年是桥梁,也是未来的叙事者。我们要构建“青年国际传播共同体”,让中外大学生共同参与“走读西藏”活动、国际青年影像计划和跨文化对话等项目,让世界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感知一个开放、自信、可亲的西藏。
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西藏国际传播上的高效能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 张雅欣
在中宣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纪录片在新质生产力加持下的西藏国际传播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我将以VR纪录电影《布达拉宫·心愿同行》为例展开讲述。
该片策划于2019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使得制作周期被拖延,也使得我们蓄势待发地迎来了疫情后新质生产力的爆发期。就纪录片创作而言,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我们生产了一部通过VR技术呈现、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赋能纪录片文化传播的创造性实践——VR纪录电影《布达拉宫·心愿同行》,它在北京798文化产业园区上映了半年之久,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加持纪录片后诞生的新的核心特征与社会价值。
VR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数字技术领域),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质量与效能,也契合了新质生产力对高技术、高效能的要求: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推动文化及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
《布达拉宫·心愿同行》的创新应用,以“超级IP+内容创作+数字资产”的方式VR电影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产业中的具体实践。这一案例印证了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逻辑,也为未来纪录片与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西藏国际传播的叙事创新和效能提升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詹恂
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推荐重构了信息的生产、分发与接受机制,全球传播秩序正从“编辑逻辑”转向“算法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不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问题,更是认知构建与算法参与的问题。
所以,讲好西藏故事的首要任务,是要以主动建构叙事和精准传播的方式,实现从“被观看”“被讲述”到“被理解”。
认知是国际传播的起点,在西藏国际传播的实践中,通过意义建构重塑理解框架,从三个层面来实现跨文化传播。一是知识重构,以事实为基础的“语义重塑”;二是议题重塑,从回应式传播到主导式叙事;三是语态优化,实现话语的“国际化可译性”。
近年来,西藏国际传播在实现从“解释他者”到“理解他者”的转向,以及实现情感与文化层面共振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同时,西藏国际传播不局限于英语维度。不同语种的传播内容应根据文化心理差异,调整叙事风格与符号表达。
认知是理解的起点,共情是理解的深化。西藏国际传播的目标,不仅在于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更在于让世界“理解”并“感受”一个生动、多元、自信的西藏。西藏国际传播的实践表明,当我们能够在算法逻辑与人文逻辑之间找到平衡,在技术传播与情感连接之间实现融合,中国西藏故事将不再是“被解读的对象”,而是成为“共创的叙事”。
创新叙事体系 向世界讲好西藏故事
新华社音视频部党委常委、副主任 孟娜
新华社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持续创新,西藏故事国际传播报道始终在美西方主流媒体保持影响力,形成如下经验:
一是以栏目为依托,做好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对外传播。在线路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终端开设关于西藏的栏目,播发大量将微观故事与宏观背景相结合的报道,多角度展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有效实施和西藏奔向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展现雪域高原上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二是以大量人物故事讲述,生动展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西藏370万各族群众为报道对象,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呈现新时代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西藏故事国际传播报道将如何应对技术潮流?
一是在涉藏报道中增加视频报道比重。西藏的高原风光、人文风情、世界屋脊生态等,独具感染力、冲击力,受到海外高度关注。可更多运用短视频、中外“网红记者”Vlog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直播等方式,“沉浸式”向海外展现兼具现代特色和传统魅力的西藏,报道西藏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教育医疗、交通科技、民生等领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二是将西藏故事国际传播报道和更多“请进来”的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相结合,让更多中外专家来亲身体验,共同向海外讲述新时代的中国西藏故事。
AI赋能西藏文旅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 尼玛扎西
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在人工智能时代,西藏文旅产业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AI如何赋能西藏文旅产业发展?
在游客端应用场景,通过AI多语言旅游终端,把单向导游变为双向伴游,游客可以自主安排个性化旅行,在西藏全域无障碍交流;通过旅游大模型,使游客自动获取客流、交通、天气等信息;通过AI驱动的物联网终端与辅助机器人、无人药品氧气补给站、高原健康终端,为游客在高原健康出行提供保障。在旅游目的地生态保护方面,通过遥感监测、AI预警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实施全天候监测和保护。在古迹文物活化方面,利用AI+XR等智能技术,打造数字布达拉宫、数字大昭寺等体验项目,减少高峰现场客流压力,并开展异地巡展与体验,打造“文化下高原”新业态。在自然景观虚拟体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VR/AR),将雪山冰川体验、雅鲁藏布江漂流等转化为线上及线下大空间的VR体验,使无法亲临高原的全球游客实现跨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数字赋能藏医药走向世界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 张宏邦
近年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全新可能,但藏医药发展仍面临四大挑战: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导致的“认知壁垒”、传播效率低下的“传播壁垒”、真伪难辨引发的“信任壁垒”、产业链分散形成的“产业壁垒”。唯有破壁,才能实现从文化认知到产业价值的贯通。
认知壁的消解,在于构建科学化传播体系。可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通过视觉化、沉浸式手段将理论转化为可感体验。传播壁的消解,在于建立全球化传播网络,通过建设支持多语种藏医药资源平台,借助新媒体形态,制作藏医药系列纪录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藏医药合作中心及示范诊所,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文化触达率。信任壁的消解,在于建立现代化认证体系。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从药材种植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系统,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藏药标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产业壁的消解,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能化供应链,促进“藏医药+文旅”、“藏医药+文创”等跨界融合。
如何推动藏医药走向世界?内容上,构建多语种术语库,降低文化折扣;主体上,形成“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协同的国际化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示范中心;标准上,建立追溯系统,运用先进技术突破国际严苛门槛;文化叙事中,通过情感化叙事与视觉化呈现,将深奥的藏医药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故事;学术建设领域,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等持续输出研究成果。
提升涉藏国际传播的思考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部务委员 牛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国际部在提升国际传播效力方面持续进行探索和尝试。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重点专题外宣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人民日报国际部依托重点工作室、重点栏目、融合转化机制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大潮中,西藏故事的国际表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人民日报国际部的工作实践,要做好西藏故事的国际传播,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在确保新闻报道和解读阐释的权威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细分海外受众,定制产品内容;二是变换叙事角度,重塑传播逻辑;三是用好“外嘴”“外脑”,拓宽国际平台;四是加大技术赋能,增强传播互动;五是构建协同传播矩阵,竞争国际话语权。
总之,西藏拥有独特的地缘位置、壮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携手奋进的鲜活实践,这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未来,人民日报国际部将继续秉持“西藏故事、世界表达”的原则,深入挖掘西藏文化交融、发展进步的动人篇章,特别是像“边城见闻”系列所记录的,从“藏源”山南到日喀则“友谊之桥”那样具体而微的“双向奔赴”故事;同时将持续创新叙事,善用新媒体技术,以更具亲和力与互动性的方式,将真实、立体、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展现给世界,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贡献央媒的智慧与力量。
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策略
中国国际电视台财经部主任 郭玉华
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常面临文化隔阂与算法茧房的阻碍。CGTN在西藏故事国际传播报道中探索出多元传播路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以深度纪实构建叙事公信力,破解“刻板印象”壁垒。如推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录片《跨越时光的高原》,通过15个普通群众的命运故事,让“跨越千年的巨变”不再抽象,让人物讲故事、让故事传价值。二是借多元主体实现话语共情,破解“身份抵触”壁垒。邀请受众信任的“第三方”发声,让西藏故事以“更熟悉的身份”被接受,让真实信息绕过意识形态滤镜直达受众。三是以“多语种+精准落地”实现地域穿透,破解“语言文化”壁垒。针对不同地域文化和语言特点定制内容,实现“一地一策”传播,确保受众“看得见、看得懂、有共鸣”,真正实现从“传到”到“传透”的突破。四是以沉浸式体验打破认知偏见,破解“信息茧房”壁垒。邀请外媒记者、网红博主深入西藏,用Vlog记录下鲜活场景,用第一人称的体验感、烟火气的细节,让受众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认同”。五是以社交互动激活年轻传播场,破解“代际断层”壁垒。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把西藏故事变成年轻人愿意参与的“社交话题”,让西藏故事在年轻受众中活起来、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