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薪火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藏大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冯琳琳 来源:西藏日报

走进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厚重的书香与青春的笑声交织在一起。研究院自2023年挂牌成立以来,整合历史、民族学等多学科力量,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两年来,研究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承担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课题5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高原青年体悟家国情怀的重要学术阵地。

“课堂是思想的阵地,更是信念的沃土。”格桑翁姆老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总是座无虚席。她用新媒体讲故事,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体悟团结的意义、信念的力量。这门课程已成为自治区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之一。近年来,西藏大学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校共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课程100门,形成典型教学案例111个,建成2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5个思政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学院还获批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成为全区唯一入选单位。

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同样润物无声。庆“七一”艺术党课,以“党建+艺术”在舞台上激荡人心;舞剧电影《天路》展映,让青年学生从艺术中感悟理想与担当。学校还组织“民族团结锅庄舞”“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书香校园读书月”等系列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青春气息与文化温度。2025年,西藏大学获评自治区“书香单位”,并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复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校园里流传着“当代文成公主”张廷芳教授的故事。1972年,张廷芳从北京远赴雪域,与藏族小伙次旺俊美携手扎根高原教育事业。从师范学校到综合大学,从帐篷学校到智慧课堂,他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教育报国的初心,也为一代代青年树立了榜样。如今的西藏大学,思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生比达到1∶173,1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多名教师在自治区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思政工作由“单点发力”转向“大思政格局”,形成以教师为核心、辅导员为主体、学生骨干为主力的多元育人体系。

七十余年来,西藏大学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名,近七成毕业生选择留在高原工作。无论在阿里、那曲边远牧区,还是在科研、教育、医疗一线,都能看到藏大学子奋进的身影。学生白玛央金说:“在学习中,我们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学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共同体。”

如今的西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从课堂讲授到社会实践、从科研创新到文化活动,让信念在思想中生根,让团结在行动中生长。2025年,学校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利用区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雪域高原,西藏大学用行动回答“为谁育人、育什么人、怎样育人”的时代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课堂上讲授,也在每一个藏大人的心中闪光。这里,团结是青春最鲜亮的底色,信念与责任,是雪域学子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