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寄深情  思想引巨变

发布时间:2025-08-20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锤炼本领,青春绽放高原

本报记者 嘎娃白玛 卓玛七林

“班长,我们真的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了?”

2020年2月21日,藏历新年前夕,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宿舍内,来自日喀则市白朗县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实习生达旦望着班长,难以置信地问。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如石子投入湖面,在17名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中激起层层涟漪。“起初觉得像做了一场梦,直到在北大医学部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时,才确信这一切是真的。”达旦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一刻,“当时,大家都非常激动,有人忙着拍照录像,有人通过视频与家人分享喜悦。”

“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植在17名学生心间。窗外春寒料峭,这封回信却似一团火焰,将一颗颗年轻的心烘得滚烫。

望着窗外,达旦的思绪飘回小时候的家乡。在那些缺医少药的岁月里,乡亲们时常受病痛折磨,这让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恰似一束光,让达旦那份深埋心底的信念愈发坚定。

毕业后,达旦进入上海市儿童医院,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小儿外科规培。学习期间,他时常看到来自西藏的乡亲们背着行囊,跨越3000多公里来沪求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努力让家乡人民不再受这份奔波之苦。经过三年的历练,手术刀在他手中越来越稳,为家乡医疗事业贡献力量的念头也愈发强烈。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2023年规培一结束,达旦回到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一头扎进临床工作中。门诊接诊、病房收治、基层筛查、入学体检……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遇到少见的病例,他翻文献、啃专著,虚心向前辈请教,把知识一点点吃透。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唯有抱着终身学习的劲头,不断吸纳新知识、锤炼本领,才能对得起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和托付。

当年捧着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欢呼的17名年轻人,就像一粒粒种子,深深扎根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的基层医疗岗位上。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青春的热忱揉进高原的风里,用医者仁心续写“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和誓言,让生命的守护之光,在雪域高原上愈发璀璨。

传承非遗,幸福尽在心间

本报记者 旦增旺姆 卢文静

2023年5月23日,北京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厅内,73岁的鹰笛演奏者、鹰笛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旦拿起用鹰翅骨制作的藏族传统乐器鹰笛,为参加“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国内外嘉宾演奏了一曲来自雪域高原的古老旋律。

时至今日,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让次旦最刻骨铭心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

这一天,恰逢“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开幕式与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同时举办,一场当下与历史的对话就此开启。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次旦激动地说,“如今,我区已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行各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正是保障人权最生动的注脚。”

谈起对幸福的理解,次旦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各级群艺馆里,每天都有跳朗玛堆谐的干部群众,参与者既有退休老人,也有年轻人;8月1日开放的拉萨团结公园,成为人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新建的各种商业圈、阅读室、健身圈等,让我们实现了‘15分钟生活圈’……”次旦的话语里,藏着对“幸福”最朴素的理解,“西藏和平解放前,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谁能想到现在天天闲暇之余琢磨着跳什么舞、听什么歌?现在,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日子越过越幸福,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在我看来,这些就是最大的人权。”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鹰笛,作为西藏的一项民族传统乐器,继2024年央视总台春晚之后,今年再次登上春晚舞台。这更是独属于我的一种幸福。此外,我的学徒中有的进了专业艺术团,有的开起了工作室,靠着这门手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采访结束之际,次旦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要启程前往青海,参加一个民间传统乐器培训会。“我会把这次交流的收获分享给同行们,一起把我区非遗文化传承好,让像鹰笛这样的藏族传统乐器在新时代一直‘响彻’下去,为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次旦语气坚定地说。

牢记嘱托,嘎拉花开更艳

本报记者 谢筱纯 王珊

8月的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绿意盎然、繁花似锦。村民达瓦坚参坐在自家院落中,一边和记者分享着村子里种植的各种水果,一边讲述着今年6月嘎拉村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全村的喜悦。

“当时村里都沸腾了,好像又回到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村里来的时候,大家都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沉甸甸的牵挂。”达瓦坚参说。

这几年,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成功打造出“桃花经济”产业链。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采摘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昔日的“穷山沟”引来了“春日盛景”,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依托党的好政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今的嘎拉村已经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桃花村”、旅游村、幸福村。

2024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全村总收入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万元。党的惠民政策已经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再次让大家倍感振奋。“2021年,总书记来到我家,嘱咐我要好好培养后代,外出务工要注意安全,我都牢牢记着。现在,儿子已经按照自己的意愿考上了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女儿正在为实现当医生的梦想而努力学习。我自己跑运输也是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达瓦坚参说,“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我们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齐心协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6月,我们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信中满含着对嘎拉村未来发展的期望,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以前,嘎拉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但党中央、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我们,让我们坚定信心加油干,把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擦亮‘桃花村’品牌,建设更加美丽、富裕、安定、和谐的嘎拉村。”

“桃花村”的变化,在于村民始终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作前行的灯塔。在这片土地上,有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有群众的奋斗身影,“幸福之花”一定会四处绽放,“幸福故事”一定会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