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拉萨概况>文化生活

糌粑之乡的欢乐雪顿——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巴热村采访见闻

发布时间:2018-08-13 作者:孙靖宇 来源:拉萨日报

 

图为巴热村的大学生给村民带来精彩的文艺演出。本报记者 孙靖宇摄

  “巴热”藏语意为“糌粑垒成的堤坝”,从这个名字里不难发现,这座拉萨河支流堆龙河畔的小村庄,与糌粑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历来是我区有名的青稞优质产地和糌粑加工地,“巴热糌粑”这个名字更是远近驰名。

  巴热村位于古荣乡西南方向约3公里处,当驱车驶离109国道,通往巴热村的便道便呈现在眼前。由于拉那公路正在施工中,加之连日来的降雨,这条乡间小道有些泥泞,却丝毫影响不到村民的心情。

  村民们说,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现在的生活好了,日子甜了,大家没什么负担了,心情自然是没得说!

  “来来幸福来,大家幸福来,幸福的人儿咱笑逐颜开……”伴着扎西顿珠《幸福来》歌曲的悠扬旋律,巴热村的欢乐雪顿便开始了,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同感受“望果节”的丰收喜悦。如果从8月11日算起,这一次,村民们准备趁着雪顿节多热闹两天。

  在表演节目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就读资源循环与科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白玛。从上午到下午,她参与了十多个节目表演,尽管演出服在变,妆容在变,没有变的是一直洋溢在脸上的笑容。采访中,白玛告诉记者:“我们村被称为‘糌粑之乡’,因为糌粑,现在每家每户的生活都其乐融融。我是从巴热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正好赶上暑假,我想通过自己的舞蹈,把快乐带给大家。”

  村民达瓦桑珠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在读小学,他除了种地放牛外,还在家里加工糌粑,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因为加工的糌粑口感好,加之讲信用,达瓦桑珠的糌粑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说心里话,要是生活不好,大家都吃不饱饭,谁会有心情在这里玩乐呢!”

  因为盛产青稞,“望果节”对于巴热村而言,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这一切,在巴热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格桑罗布看来,好收成就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有好心情。“巴热村现有耕地面积2308亩,村民781人,以种植业和糌粑加工销售为主,全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14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7年全部实现了脱贫。”格桑罗布说。

  走在巴热村的乡间小道上,记者发现,这里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

  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村落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除了糌粑,巴热村还有包括巴热庄园、宗廓日摩崖石刻、巴普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在村民眼里,都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贝”。

  站在宗廓山上俯瞰,拉那公路这条新时代的“交通巨龙”正在向前延伸,巴热村人的幸福生活也在向前延伸!